诸葛亮的武侯墓位于陕西汉中的定军山脚下,罗贯中在创作《三国演义》时,也曾幻想过能够与他心目中的偶像一同回到长安。
然而,如今的他已步入不惑之年,岁月的磨砺让他逐渐失去了那些不切实际的幻想。
于是,罗贯中毫不犹豫地拒绝了秦王这个极其荒谬的提议,他挺直身子,朗声道:“启禀大王,如今的西安府已非昔日之长安城,物是人非,时过境迁。
诸葛丞相一生为国为民,丞相已经入土为安,长眠在了汉中,老臣私以为还是最好不要打搅丞相安眠为好。”
罗贯中这番话的意思很明显,现在的西安府不过是大明朝的一个藩封之地,与昔日的国都长安相去甚远,将诸葛亮的陵墓迁至此处,实在是毫无意义可言。
然而,朱樉却不以为意,他嘴角微扬,露出一抹淡淡的笑容,缓声道:“或许,在将来的某一天,孤能够让西安这座城市恢复昔日长安的荣光,重现那万国来朝的汉唐盛世之景呢?”
朱樉的这番话显然是在自我吹嘘,充满了不切实际的幻想。
然而,面对秦王如此“豪言壮语”,罗贯中却显得异常平静,他的面色如一潭静水,没有丝毫波动,仿佛对朱樉的夸夸其谈早已习以为常。
朱樉见状,心中不禁有些诧异,他原本以为自己的这番话会引起罗贯中的惊叹或附和,却不想对方竟然毫无反应。
于是,他一脸狐疑地看着罗贯中,不解地问道:“老罗,你为何一言不发啊?难道你对孤的计划有何异议不成?”
罗贯中并没有立刻回应,他只是抱着双臂,面无表情地凝视着对方,那冰冷的目光仿佛在说:“我就静静地看你在这里信口胡诌,看你能把牛皮吹到什么程度。”
君臣二人就这样僵持着,谁也不说话,只是默默地对视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气氛异常凝重。
过了好一会儿,还是罗贯中率先打破了沉默。他的眉头紧紧皱起,忧心忡忡地说道:“大王,军中的粮草所剩无几,最多只能再支撑半个月了。半个月之后,那二十多万将士可就要面临断粮的窘境啊!”
他的声音中透露出一丝焦急和无奈。
接着,罗贯中深吸一口气,继续说道:“老臣心里实在没底,所以今天特地前来,就是想问问大王,您到底打算拖延到什么时候才向朝廷上书,请求调拨川陕的粮草来缓解军中的燃眉之急呢?”
他的话语毫不客气,甚至带着些许质问的意味,显然对目前的状况感到十分担忧。
因为他心里很清楚,即使朱樉现在改变主意,立刻派出一匹快马将奏疏火速送往京城,然后等待兵部和户部完成一系列繁琐的程序来调拨粮草,再加上这几千里的遥远路程,以及朝廷派人押运粮草所需的时间。
等粮草真正到达军中时,已经太晚了。
真到了那个时候,恐怕黄花菜都已经凉透了。
罗贯中想要表达的意思其实非常直白,贵州这个地方的土地十分贫瘠,根本无法养活那多达二十多万的官军以及将近六十万负责后勤供应的民夫。
要想解决目前这迫在眉睫的困境,只有一个办法可行,那就是从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和关中平原这两个巨大的粮仓中调集粮草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