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杨的三维扫描仪正在构建现场模型,点云数据在屏幕上逐渐成形。“尸体周围的货架有明显的晃动痕迹,”他指着第三排货架的螺丝,“固定螺丝松动了2mm,间距比其他货架宽3mm,应该是发生过搏斗,嫌疑人或死者撞到了货架。”货架上的轴承盒有五个掉落在地,其中一个的包装盒上沾着的指纹,与仓库备用钥匙上的指纹完全不同。
小王合上笔录本时,李志峰还在念叨着张建国的好。“老张这人就是太较真,”他的眼泪滴在“领料纠纷”的字样上,“但对我们这些老伙计没得说,上个月我孙子生病,他还塞给我五百块。”小王注意到李志峰的袖口沾着新鲜的油污,与仓库地面的机油成分一致,但他的鞋印与现场发现的43码鞋印完全不符,暂时排除了嫌疑。
当第一缕阳光透过仓库的气窗照在尸体上时,小杨和小孙的勘查已经持续了三个小时。未撬动的门锁、失踪的轴承、人为破坏的监控、43码的菱形格鞋印、半截带有撞击痕的轴承、被剪断的电源线……这些线索像散落的珠子,还没串联成线。李明看着屏幕上的现场模型,突然指着尸体旁的拖拽痕迹:“这痕迹从门口到尸体是直线,但中间有个90度的转弯,说明嫌疑人拖拽时犹豫过,或者对仓库环境不熟悉。”
仓库外的蝉鸣渐渐响起,勘查人员的身影在货架间移动,每个人的笔记本上都记满了密密麻麻的疑点。没有法医的现场,所有的判断都基于可见的物理痕迹,而这些痕迹正在无声地诉说着昨晚发生在仓库里的搏斗、拖拽与死亡,等待着被拼凑成完整的真相。
李明的胶鞋在仓库门口的水泥地上碾过片枯叶,清晨的露水在鞋帮上凝成细珠。“把范围扩到整个厂区,”他对着对讲机沉声道,指尖在勘查地图上划出半弧形,“围墙周边、停车场、排水沟,一寸都不能漏。”小杨正蹲在地上调整石膏粉的配比,听见这话立刻直起身,蓝色勘查服的后背已经洇出深色汗渍:“明白,重点追踪现场那枚43码菱形格鞋印。”
小孙扛着多波段光源率先走向停车场,晨光斜斜地穿过厂房的钢架,在地面投下交错的阴影。“这里有枚残缺的鞋印,”他突然停在辆废弃叉车旁,光源切换到380nm紫外线下,水泥地上显露出淡蓝色的荧光轮廓,“前掌压力面占比60%,步宽13Cm,比仓库里的略宽,但菱形格花纹完全一致。”他用标尺量出步长72Cm,“推算身高175±3Cm,左腿承重比右腿多15%,符合仓库内‘左前掌磨损更严重’的特征。”
小杨的石膏粉已经调好了,乳白色的浆液在塑料盆里泛着泡沫。“把这枚鞋印取下来,”他往模具里撒着细沙增强硬度,“注意边缘的龟裂痕迹,水泥地的吸附性差,凝固后要立刻用保鲜膜包裹。”他突然指向叉车底盘,金属支架上挂着根棕色纤维,“提取这个,拉曼光谱仪测一下成分,看着像工装裤的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