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油腻书库>穿越历史>非洲创业实录> 第二百一十四章 合作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百一十四章 合作(2 / 2)

实际上,盛督办之前就找金陵政府求援过,他在西域不是没有敌人,但是,金陵政府自身都财政“艰难”,哪里顾得上西域。

苏联之心,路人皆知,盛督办之前和苏联合作,完全是没有多余的选择,他可不希望成为苏联的傀儡。

现在,东非人来到迪化,他就抓住了机会,主动提出了合作,从而让东非和苏联形成竞争,这样他的权力和地位才更加安全。

苏联对盛督办的支持,可不是白来的,而是以西域的矿产还有农牧资源作为抵押,就比如西域省的黄金,前世就大量被苏联开发长达近十年之久。

现在,有了东非加入,西域省就多了一条路,苏联不卖武器,他们可以转向东非,同时,对当地的资源开发,还有工业发展,也可以引入东非人和苏联竞争。

就比如一些他们无力开发的矿产,过去只有苏联人有能力开发,他们没有其他选择,也就卖不上价。

现在,就可以让东非和苏联竞拍,出价高者获得资源开发的权利。

霍夫曼就允诺道:“西北国际航线开通后,帝国必然会加大对当地的投资,如果你们需要,也可以从东非进口工业设备还有商品。”

“东非是世界第一工业强国,我们的实力远不是苏联这种落后工业国可以相提并论的,商品质量更是比苏联高出一个层次。”

在霍夫曼口中,苏联都成为了落后的工业国家,不过现阶段,苏联工业和东非相比确实比较落后,不管发展质量还是工业产能,两国之间的差距都很大。

说句不好听的,苏联恐怕未来也没有超过东非的可能性,毕竟就算苏联最擅长的工业规模和体量,也很难超过东非这种同级别的大国。

苏联也就比东非面积大一些,资源多一些,但是,东非有海外市场和原材料保障本国生产,只加上东非本国的海外领土,东非整体资源禀赋和领土面积,就已经不比苏联差多少。

而东非间接控制的地区更多,比如南美大部分区域,就能为东非提供原材料和市场,而苏联海外影响力薄弱。

在人口方面,东非更是压苏联一头,而且这种人口优势,苏联也很难超过东非,除非苏联回到沙俄时代,把人口增长率重新拉回来,受教育的工业人口规模,苏联也很难超过东非。

盛督办对于霍夫曼的话,丝毫不会怀疑,他对世界主流大国发展情况还是有所了解的,现在很多人都说东非综合国力能排在世界第一位,而苏联也就前五水平。

但就是前五的苏联,对于他而言也是一个庞然大物,压的整个远东帝国都喘不过气来,而且这个“怪物”就趴在西域上面。

与之相比,东非这个世界第一的安全感就好太多了,可惜以往,他和东非搭不上线,现在有机会和东非联系合作,他自然不会轻易放过。

之后,他开始和霍夫曼领事,就西北国际航线的细节进行了深入沟通,并且以此为核心,还讨论了经济合作,军事合作等问题,双方的协商过程十分顺利。

就这样,西北国际航线就这样在西域省府的支持下,快速构建起来,这条航线在一年之后,也成了东非前往远东帝国最快的交通线路。

从东非的博萨索(亚丁湾)出发,然后经过瓜达尔,只这两座城市东非就可以抵达远东帝国西域省内,然后途径迪化,就可以最终直达西安,山城两地。

总航程七千多公里,如果使用东非最先进的运输机,中间只需要停靠一站,就可以从东非本土,抵达山城或者西安。

当然,博萨索对于东非而言,还是有些偏僻,这只是东非在亚丁湾的一处军事城镇,如果是物资运输,通过博萨索中转,并不是很便利。

不过,相较于日后的驼峰航线,西北国际航线还是更具有优势,这条航线最大的优势,就是安全,尤其是不容易受到战争的威胁。

而西北国际航线的红利,还是最先让西域省吃到了,一年后,也就是1935年,因为西北航线的开通,东非第一次实现和西域省的直接贸易。

军火,药品等高附加值产品,沿着这条航线,进入西域省,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苏联对当地的影响,同时,东非的企业也顺着这条航线,方便进入远东帝国西北投资。

此前,东非对远东帝国的投资,就已经转入其两个后方,也就是西安和山城为中心的两大区域。

现在,西北航线开通,进一步加速了东非人员往返的过程,就比如神木煤矿的东非技术人员和管理层,之前想要回国,就必须先往东,抵达远东帝国沿海,再经转南洋,横穿印度洋回国。

现在,只要先抵达西安,就可以乘坐飞机,借助西北国际航线飞回东非本土。

这个时代,想从南洋抵达东非本土,并没有空中的民用航线,东非军方装备最先进的飞机航程也才不过四千公里,而且现在只初步生产了十几架,还没有大规模推广。

其中,多数是用于东非到巽他海峡之间的飞行,中间需要经停查戈斯群岛,从蒙巴萨到查戈斯群岛之间的距离就超过三千五公里,从查戈斯群岛再到巽他海峡也超过三千五百公里,合在一起就接近七千公里。

因此,从东非本土到南洋,没有民用航线,唯一一条以查戈斯群岛为中转站的航线,也只满足于东非军方使用。

也就是说,从南洋到东非本土的交通方式,普通人只能选择乘坐轮船,而轮船的速度又不快,这中间就要浪费大量时间。

西北国际航线的出现,就解决了东非和远东帝国之间人员往来的问题,只需要五六天时间,就可以从远东帝国中西部飞往东非本土。

这已经是建立在东非高度发达航空业的基础上,如果是其他国家,就比如德国,这个世界航空技术排在第二位的国家,就做不到这一点,否则的话,欧亚航线也不至于迟迟无法全线贯通。

除了技术问题,还有政治问题,就比如西南航线,为什么迟迟不能成型,其中关键因素,就是东非在印度缺乏相对应的支点,锡金的条件又不太好。

这还是建立在东非是一个殖民大国的基础上,德国更是缺乏海外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在技术没有重大突破的情况下,德国想依托航空摆脱封锁,就更难实现。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翻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