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油腻书库>穿越历史>从战国开始掌控山川> 第461章:竟宁建始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61章:竟宁建始(2 / 2)

百姓只是残了死了而已,

若自己下辖之地,有狂悖辱尸之人肆虐的消息传扬出去,那可是要影响仕途的啊!

孔光此时,已不是当年那个纯然天真的年轻人了,自然能联想到这些东西。

他干脆又叹了口气,皱眉摇头起来。

何博见他这样,便忍不住说,“你如今这副模样,要是见了我的两个朋友,肯定有话的聊!”

屈原也是个被流放成旅行青蛙的存在,

只是孔光是从北向南走,

而屈原很多时候,是被楚怀王由南向北的放生。

至于西门豹?

那个老东西生前对着他长吁短叹,哀伤于魏武侯不类其父文侯时的模样,何博可记得清清楚楚呢!

“是吗?”

“那能否给我引荐呢?”

孔光听到何博这样讲,自然询问他道。

“不能。”

何博唏嘘起来,“他们早已不在人世了。”

他还指着屋内躺着的那位仁兄说,“死的比他还烂呢!”

百年过去,

估计骨头都没了!

孔光便遗憾起来。

他刚刚还想着,若同为天涯沦落人,他还能向对方一诉心中苦闷,寻求些许的排解。

但为何不向何博倾诉呢?

孔光想起当年自己多次想要举荐他入朝为官,却遭到屡屡拒绝的事情,心里知道对方志不在此。

如此,

也没必要用朝堂上的风浪,去惊扰正“曳尾于涂中”的逍遥之人。

还是好好享受各自的生活,追逐各自的目标吧!

只希望多年以后,

双方再见,心里的期待能够得到满足。

大汉的天下,还能拥有比今天这璀璨日光,更加美好的时候。

孔光看着叙旧完毕,

开始蹲墙角里编制竹篾,方便给大体老师烧下去当卖身报酬的何博跟周坚,心里默默想到。

……

而当他结束了跟何博的短暂相遇,

性格柔软,故而决议多变的皇帝,也再次下达了起复孔光的诏书。

这一次,

他没有像先前那样,

在短暂的疼爱和欣赏后,又因为不喜孔光的“直言”,而将人再次贬斥。

因为,

皇帝的身体终于撑不住了。

他倒在床榻上,正值壮年的身体,已经被病痛折磨得消瘦苍白。

“这是天意吗?”

皇帝偶尔从病中清醒过来时,会忍不住的发散思维。

大汉历代天子,多在知天命之年便去世。

他父亲如此,

他也要这样。

“以后的事情,还要辛苦你去多加看顾了。”

转过头,皇帝对身边泪眼婆娑的王政君说道。

他们的孩子,

那位大汉朝的太子,马上就要继位的新君,

性格有些软弱,意志并不坚定,很容易被一些好看的、好玩的东西,吸引了注意力,然后沉浸其中难以自拔。

皇帝因此,对他有一些不满。

但他十分重视礼法,

“嫡长子继承制”,又是大汉朝历来的传统,

他不愿意破坏这样的先例。

所以,

皇帝只能期待,年未二十的太子,能在继位后变得稳重一些,明智一些。

如若不行,那便委托皇后辅佐朝政,纠正他的过失。

王政君听到他的话语,心里知道皇帝已是弥留之际,便含着泪点头应下。

“我没有什么才能,但为了大汉江山,为了子孙后代,也愿意付出一切!”

皇帝便露出一个放心的笑容,不舍的看了一眼宫殿中精致的雕饰物件后,离开了人世。

臣子们经过商议,为他冠上了“元”这个谥号:

行义悦民曰元,

主义行德曰元,

能思辩众曰元,

仁圣盛明曰元。

总而言之,

通过这个谥号,足以体现出皇帝生前是个仁慈好学,崇尚仁义的君主。

臣子不认为皇帝执政,有什么过失,

更觉得在他的治下,

远遁西域的北匈奴,都被征讨它的大汉天兵枭首;

依附的南匈奴更是惶恐的向汉朝表达忠诚;

地方百姓在豪强们的努力鞭笞下,开辟的土地越来越多……

这怎么称不上“仁圣盛明”呢?

在一些人心里,

刚刚离去的元帝,只怕比宣帝还要伟大,还要让人敬重!

“只是,新君又会开辟出何等局面呢?”

“他能继承父祖的安定昌盛,让天下在正确的轨道上,继续奔驰吗?”

孔光跟随群臣,

仰望着登基典礼上的新帝,略带沧桑的面孔上,有着很容易被人看出的忧虑。

他周身的同僚们因此微微侧身,同他拉开了些距离。

毕竟如此盛大重要的典礼上,

大家都在山呼万岁,

你却摆出这样的脸色,

是在暗示什么?

这个糊涂的褒成侯,可一点没有他父亲的懂事和喜怒不形于色。

难怪当年被人围着拉拢,

如今却遭到别人暗中排斥!

好在,

高高在上的天子并没有注意到这一边,

他只是穿着厚重华美的冕服,有些兴奋的张开口,宣布了属于自己的第一个年号——

“建始”。

只要等冬天过去,春天到来。

天下的年历就要更新迭代,变成建始元年。

但明面上的四季永远在流转,

属于大汉的春天,又真的会在新年之始,准时的到来吗?

孔光无法预料。

正好赶来中原,齐聚一堂的秦隋齐吴等国的使者,也无法预料。

他们只遗憾于先帝曾计划举办的,一场发生在诸夏群国中的,盛大至极的“论道”,由于先帝的去世而被迫推延——

元帝生前崇尚礼法儒学,时常同臣子、太学生们进行辩论。

而在一次辩论中,

元帝忽然想到,除却大汉之外,天下还有秦夏这些立足于域外的国家。

他担忧那些分支生长在远离主干的地方,身边多有蛮夷环绕,不知会不会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得歪七扭八,遗忘了先贤的教导。

于是,

元帝派出使者,前往这些国家,邀请他们的大儒学者来到长安,进行一场属于诸夏的大论道。

就像他用儒学和天子的身份,统一朝野的思想那样,

去帮助诸夏,实现思想上的统一。

可惜,

他离去的太快,

没有坚持到使者汇聚的今日。

好在,

新帝并没有忘记这件事。

他颁布旨意,命令挑选新的吉日,在太学展开这场论道比赛。

这会是新君继位后的第一个功绩。

是证明新君“继往开来”的一大凭证。

“而且做了这样的好事,以后就算我犯一些糊涂,也是可以凭此说道说道的!”

新君在宫廷之中,拥抱着美丽的妃子,心里如此想到。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翻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