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油腻书库>穿越历史>大唐枭贼> 第166章 揭帖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66章 揭帖(1 / 2)

第166章揭帖

裴璩落网,两万镇海军死者近万,被俘两千以上,仅有程千玺、赵千夜等人带着八千不到残兵得以逃脱。

这场发生在太湖东南平原上的大战,差不多落下了帷幕。由于东南是八卦中的巽位,因此这战可以叫做湖巽之战。

浙东节度使崔璆的部众仍保持着完整,此前虽被孟楷和段红烟冲垮了一波,损失也不致命。

为了摧垮镇海军,草军自身的战死也超过了两千之数,负伤者数倍于此,战士更是普遍疲惫。乍一看,浙东军虽然实力较弱,恐怕仍能全师而退。

但当崔璆想要命大军撤退回杭州时,他发现追杀过来的不止是战力仍存的那部分草军。

周遭的稻田中,突然出现了一个个拿着锄头、草叉、粪耙的身影,他们眼中都充斥着烈火般的愤怒。

“原来是你们这帮赃官,在蝗旱天灾时,欺瞒灾害,不放库粮,还变本加厉地征收苛捐杂税!”

一个拎着锄头的农夫咬牙切齿道。

这几年两浙虽未被蝗虫过境,但因旱灾影响,也出现了欠收。

这个农夫因为交不起赋税,被税吏吊在门楣上殴打,而后拆毁了房屋,抢走一切值钱的东西。他的儿子被税吏卖为家奴,女儿被税吏卖进妓院,妻子去官吏府上劳动以抵欠赋,这一切得来的钱,竟然仅只支付得上收税官吏的路费与饭钱!真正的税收,农民仍需另外想办法,除此之外,他还要拖着单薄瘦弱的身体做徭役。

这种情况,即使在大规模的蝗旱灾害爆发前,在大唐也很普遍。都不用等安史之乱,天宝年间,玄宗皇帝就已经昏庸奢靡到了极点,以至于“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比起其他大一统王朝,大唐由于前期穷兵黩武,中后期藩镇割据,百姓也许是过得最苦的。也只有贞观前中期,开元年间,以及武宗皇帝会昌中兴等少有的一些年岁,能够喘喘气。

大唐的子民,是最能忍受痛苦的百姓。他们一般生下来就没见过光明,也就更能忍受黑暗。

直到关东蝗旱的席卷,让他们如果不反抗,实在没法再活下去。

平心而论,这些年的关东蝗旱之灾虽然严重,却远没到灭国之灾的地步。河朔三镇控制的河北地区完全没被蝗虫光顾,旱灾也很轻。

之所以闹到民不聊生,百姓大范围地吃橡子、榆钱、槐树叶、蝗虫、观音土之类苟延残喘,乃至人相食;则完全是庙堂不作为的结果。

按照天人感应学说,爆发大灾荒证明中枢无德,而执政的宦官田令孜能力平庸,专权跋扈,当朝皇帝李儇更是热衷玩乐,奢靡浪费,本来就是典型的无德之人。

按大唐旧制,爆发大灾荒后,皇帝应派人祈雨,减少宫廷膳食,复核罪犯,平反冤屈,命大臣上书谏言。并遣使往地方,查探灾情与民生疾苦,主持放粮赈灾之事。

但在田令孜、李儇以及他们麾下的衮衮诸公眼里,这些事情都太麻烦了。灾害消息过于传播,也会给地方不满的节度使们攻击中央的理由。

上峰喜欢捂盖子,下边又如何呢?

唐代考核官员的方式是看人口繁衍、户口增多,钱粮缴纳足额等,官员为了应付考核就暂时掩盖灾情,而且继续收税,确保自己成绩不受影响,等待考核过去后再上奏灾情。

地方官员有同样充分的捂盖子动机。

于是,在皇帝和文武百官的嘴里,关东哪有什么蝗灾旱灾,只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至于王仙芝、黄巢这一小撮叛逆之辈从何而来,无非是一帮唯恐天下不乱的刁民,只知道杀害长吏,荼毒州县,罪恶滔天,千夫所指,可以很快扑灭!

随着这位农夫的控诉,手持农具包围了浙东军的人影,密密麻麻地在水田中排开来,将崔璆等人的逃窜之路堵得死死地。

数日以前,黄巢就开始派人在这一带散发“揭帖”。

相比张贴在固定位置的露布,用雕版印刷术印刷的揭帖可以大量生产,向民间散发,表达起义军的政治主张,声讨官府的罪恶。

至于百姓不识字?黄巢还特意派了一群书生混进去,向捡到“揭帖”后议论纷纷的百姓们,做出言简意赅的讲解。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