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抱弟和冯丫头听完安秀的话,倒是想说一些客气话,只是一年不下雨对于种田人的影响沉甸甸的,压得她们还是着眼事实为好。
两人背过身子算了算,报出的数字都是压到最低。
肖抱弟报出来每人一个月三斤半细粮,一年十二个月,就是每人四十二斤细粮。精米或者白面。
她堆笑道:“秀,你一个月送给十斤粮食就能救命,黑市一换三,一斤细粮换三斤粗粮。”
今年有黑市悄然而生,隐隐和收购站打擂台的架势,在供销社供给的范围之外,也抢生意。
一斤细粮当前在黑市确实换三斤粗粮,是来说话的赵得林说出来。
大黑山附近种小麦为主,有些地方种小米,这里不产大米,精米在黑市的价格又高一些,可以换四斤以上的粗粮。赵得林没说这句,不怎么出门的肖抱弟就不知道。
肖抱弟只按亲家“安新国”送来的,家里平时吃的白面来换算粗粮。
安秀还没有说话,赵得地抽着烟袋说了一句:“长年,以爹看,你和秀明年倒也不必太忙活。”
安秀没反应过来:“爹,为什么?”
赵长年回答了她:“岳父帮忙送来的是富强粉,我们村的人和整个牛头岭大队,只要从我们手里领粮食的,都是细粮。他们都去换了。”
还有这样的操作。
安秀是没有想到。
最早和赵长年定发放标准的时候,安秀定的是成年人每月五十斤,半大小子吃穷老子,十二岁以上的算成年人,十二岁以下的每月也要二十斤。
在现场一切要谨慎,这是安秀内心计算的数字,就是她准备从空间里拿出来的粮食数目。
赵得林难为情的提出来,成年人每月二十斤,孩子每月十斤,这个数字刨去各村里存粮和村里余额能买到的粮食,余下由赵长年夫妻贴补。
实际发放标准最后由赵长年定下,成年人三十斤,每人每天一斤粮食。十二岁以下的每月十五斤。
这是个半饱或六成饱的数字,在这里乱说一句,从养生的角度来说有好处,只是牛头岭大队下面的村子里都是种田出力气的,孩子又正长着身体,他们最多的是营养不良,谈不到养生这个角度。
赵长年之所以不再往上提高,不是家里的钱不够,也不是怕麻烦安新国。实在没有办法,他再不想添麻烦也得继续麻烦安新国。只不过,过往他们的生活大概如此,一年到头总是常带饥和寒。甚至过的还不如赵长年提出的这个数字。
这和安秀为任务家庭、自家里定的标准也不一样,安秀最早囤积粮食的最低标准是把喜妞也算进去,按每人每月五十斤来定,孩子们吃不完的,大人就多吃点。后面钱来的快,她随时保证家里三万斤粮食。
最近发放的粮食太多,赵家大院只有一万斤左右,如果“安新国”的这批粮食不能及时到来,这一万斤也是要给出去一部分的。当然“安新国”送来的粮食从没有耽误过,总是及时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