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是的;老师不改变自己说法。”
“如果他真是为了百姓好,在看到秦王封地内的所作所为,百姓被残害,凌辱后的反应,他为何不对秦王朱慡下手呢?”
“所以,朱元璋,爱百姓,这好像就是天大的一个笑话!”
“在位期间,190多次百姓起义。”
“所以,小朱,你认为【他爱百姓】;既然他爱百姓,那为何那么多百姓起义呢?”
说完,李时珍还不忘补刀,击溃朱载堉对太祖皇帝的信仰。
此刻,朱载堉目瞪口呆,哑口无言。
他感觉自己跟老师的辩论不是一个层面与水平的。
忠言逆耳!
先贤们说得没错;忠言是真的逆耳!
这一幕,江哲止不住咧嘴一笑。
“老李透彻,封建王朝的大部分皇帝眼里的老百姓,就是一群贱民。”
“是他们政治棋盘上的一颗棋子;是可以牺牲的一串冰冷的数字。”
“只要牺牲的字数在可接受范围内;那么就无关大雅。”
“就像那句双标者之言:【我可以做,你不能做;我错了,那我改;你错了,那得死】”
朱载堉被李时珍的答案惊得有些难以开口。
虽然老师的观点有点奇奇怪怪,但说的好像都是人的心理。
这一刻,太祖皇帝在朱载堉的心中已经低到了一定程度,甚至产生了些许的厌烦。
“老师,为什么后面贪官一直层出不决呢?”
“哪怕是雷霆残忍手段,官员们依旧络绎不绝地争先抢后的贪。”
李时珍轻蔑一笑。
“小朱,你的老祖低估了人性;而且你还要知道【暴力】永远是最低级,最直观,却又无法永久解决问题的方式。”
这话一出,惹得朱载堉眼前一亮,“【暴力是最低级,最直观,却又无法解决问题的方式】,老师说的话总是好新颖!”
“好像...荀子老人家说过的【故近者亲其善,远方慕其德,兵不血刃,远迩来服】”
这句话的意思是——
如果一个国家以德为本。
对相邻的国家讲究交际并且遵守诚信,那么就会赢得相邻国家的尊重。
无需打仗,甚至兵器都用不着沾上血迹。
别的国家就会不论距离远近,大家都来投靠它。
看到这,江哲笑了,摇了摇头。
“如果你们俩活在21世纪,见到了所发生的一切。”
“你们就知道这句话太理想了;非我族类的任何族群的人,都畏威而不畏德。”
“所以老祖宗们的另一句话又灵验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我们华夏族群没有外国的铁友,有的只有战略与利益上的临时伙伴,有的只有国内东北的【老铁】。”
电视机内。
李时珍点了点头,继续评价:
“你的老祖宗,目光非常的短浅,他没有丝毫远见;从根本意义上来说——他就不是做皇帝的那块料!”
“就算把朱元璋换成一个我大明的寒门学子,且没有接受过任何岳麓书院的知识的读书人,人家在治国的方面做得都会比朱元璋好。”
“但政治方面,寒门读书人是比不过你家老祖宗的,因为不够杀伐果断。”
“所以,我评价是:朱元璋治国根本不行,政治方面残忍又无可挑剔。”
听到这话,朱载堉皱眉,回顾一番历史。
嗯...
太祖皇帝在位期间做的事情...
卫所制度、锦衣卫、鼓励开垦皇帝免税、开科举等等。
乱杀大臣、发行宝钞、恢复分封制、恢复殉葬制、还有禁止海商以及废除宰相制。
后来Judy老祖发现了皇帝权利太大,于是分出去了一部分,建立了内阁制;同时还减轻了皇帝的任务。
总的来说,太祖皇帝做得真的如老师所说。
【好差!】
良久,朱载堉说:“老师您继续。”
“朱元璋出身贫寒,他的幼年因元朝贪官横行导致父母饿死且无钱安葬。”
“由于这段经历,让朱元璋对腐败深恶痛绝!”
“所以在他根深蒂固的思想中——认为官员只需基本生活保障即可,高俸禄反而会助长奢靡之风。”
“他后来甚至将官员的俸禄全部折算为粮食,通过计算耕种所需人力来警告官员珍惜民力。”
“其次,朱元璋确实是吸取宋朝与元朝的教训。”
“元朝因腐败亡国。”
“而宋朝虽高薪养廉却导致财政负担加重且贪腐频发——像【三冗之患】。”
“所以朱元璋认为低俸禄就能避免过去的重蹈覆辙。”
“但实际结果却是大明的官员因生计所迫更易贪污——人家当官的连家里人都养不活了,我若不贪点,难道要让我一家饿死吗?”
此话一出,朱载堉无言反驳,认可地点了点头,“这点永乐皇帝改了;提高了官员的俸禄。”
李时珍点了点头,“嗯是的。”
“朱元璋还废除了前朝的职田补贴制度,将土地收归国有,仅发放俸米;这从而进一步削减官员收入来源。”
“之后朱元璋通过剥皮实草等酷刑试图震慑贪官,低俸禄被视为从经济源头杜绝腐败的手段。”
“然而,就在这种【高压+低俸禄】的组合下,反而迫使官员更加铤而走险。”
“民间流传一句话:【大明洪武的官,狗都不当】。”
“再之后:宝钞制度。”
“朱元璋他对经济压根就不懂,他只知道做宝钞能让他国库收来真金白银,却没有想到之后一系列的问题。”
“他学宋朝推行【交子】,后又学元朝宝钞。”
“结果大明宝钞一经流通,飞速贬值,导致百姓各个吃亏只能往肚里咽!”
“尤其是宝钞的制作工艺,换个小作坊都能仿出来假货——那谁还愿意用他的宝钞,所以后来宝钞变成了废纸;都是有源头可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