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油腻书库>穿越历史>秦人的悠闲生活> 第一百三十九章 再一次东出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百三十九章 再一次东出(2 / 2)

隹觉得孔鲋就是一个软弱的人,当年皇帝驾临齐鲁,孔鲋也只会躲起来,所谓大贤不过如此。

两人在此地坐了许久,直到店家的其他客人都走了,就连店家自己都坐在食肆门口睡着了,两人依旧低声交谈着。

隹又说起了他对如今的这个禁私学令的看法,他道:“支教令只在关中施行,是因公子扶苏觉得关中人口依旧不够,当更多的人知道,他们的孩子可以来关中就学,并且就学就能为吏,会有数以万计的人入关。”

稂颔首。

隹又道:“当年齐鲁博士入秦,丞相李斯给了他们优待,可那些齐鲁博士对秦依旧不尊重,甚至还一度轻视丞相李斯,自他们入秦以来已有十余年,这十余年足够丞相李斯看清那些人的心是什么样的。”

“反观公子,公子则不会去想着改变齐鲁博士,甚至无意去改变当年列国留下的名仕与大贤,因公子深知不论秦作出多大的努力,不论秦拿出多大的诚意,都不能改变他们要复国的心思。”

“因此公子不会像丞相李斯那样,拿出巨大的代价去收买人心,而是通过支教改变孩子们,从孩子们开始改变,未来的一代人总会有些不一样。”

隹叹息一声,道:“我觉得公子比丞相李斯更懂得,如何治理这个国家。”

稂道:“我也这么觉得。”

“推行书同文,说同语,车同轨,并不是丞相李斯的几道文书就可以办成的,我们在商颜山看到的那些书中,公子常说行事是需要脚踏实地的,只有支教才能让这些事脚踏实地的办下去。”

听罢对方的话语,稂笑道:“你喜欢做这些事吗?”

隹回道:“这种事,我可以做一辈子。”

闻言,稂笑得更开心了,拿起了酒壶两人共饮一碗。

今年的冬天,稂也留在了潼关城教书。

直到来年的春天,稂要离开了潼关城,这一次他要带着一群学子离开,让他们去各地的支教。

这一次由稂亲自带路。

函谷关前,隹问道:“家里给你准备了婚事,你真的不去?”

稂笑着道:“我还年轻,等我再出游三年,等再回来我也才二十四岁。”

“你是想去见琅琊县的人吧。”

稂没有否认,只是笑着背起他的包袱,摆手离开。

司马欣也见证了这个场景,这一次有上百个少年人东出,去各地支教。

再看向一旁的隹,司马欣道:“他是能在关中任职的,怎这么执意要离开呢?”

隹蹙眉道:“多半是在琅琊县有心上人。”

“当真?”

隹神色狐疑地低声道:“待他下次回来就知道了。”

本来稂不用再去支教的,他是第一个支教三年并且戍边一年之后,还愿意再去远方支教的人。

司马欣也有困惑,公子扶苏为何这般坚持支教。

今年的冬天结束后,春天刚来关中。

今天,半夜时分,下了一场雨。

高泉宫在夜里依旧灯火通明,扶苏正在看着一卷文书,当蒙恬大将军拿下河套之后,丞相李斯就让人送去了皇帝诏命,这种诏命就是让蒙恬开发北方。

在建设北方的边塞的技术上,蒙恬大将军采用了城马同制的方法,大致就是战马拉着巨石,碾压着路面来夯实地基。

而后就是继续屯田,河套的田地能够产粟,亩产一石五,该是没问题的。

还要迁商贾,在北方建设军市,一种类似戍边兼贸易的制度,蒙恬大将军设立的军市,更像是一种边关互市。

北地圈养战马三十万匹,建设九原云阳,建设北地弛道,粮车日行八十里,建设复线并行的烽燧瞭望塔。

河套的盐湖,年产湖盐万钟,这是草原食盐的命脉之一。

圈养牛羊存栏五十万头,供驰道戍卒们的肉食,制成肉干还能储存做军粮。

种种建设都是为了巩固北方的边防。

扶苏看罢这些文书,又觉得如果真的能够这么建设下去,北方不仅仅会稳固,还会很富饶。

秦人就是这样,要不什么都不做,既然要做就要做大事。

始皇帝的理想是希望这个国家强大,哪怕是在这个过程做错了一些事,有些事做得不太好。

可两千年来,人们的理想都是一样的,都是希望这个国家能够强大。

扶苏觉得这个理想也包括他自己,身为大秦公子兼少府令,要以建设国家为己任。

打开余下的文书时,扶苏看到了一个名字,当蒙恬在北地郡设直道,扩张马场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个部落。

而这个部落的首领叫作倮,是乌氏戎族的人,匈奴人称呼他乌氏倮。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翻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