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油腻书库>穿越历史>最后的明末守卫者> 第四章 未来之秘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四章 未来之秘(1 / 2)

【当前历史时间:大明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凌晨,天色将明未明之际。】

逃出西华门,并不意味着安全。整个北京城此刻都已是李自成大顺军的天下,街上随处可见乱兵和趁火打劫的暴民。赵子龙凭借着远超常人的警觉,带着三人左躲右闪,避开了一波又一波的巡逻队伍和危险区域。

天色将明未明,是一天中最黑暗也最容易让人松懈的时刻。在一处被焚毁大半,只剩下几段残垣断壁的民居后院,赵子龙找到了一口尚算完好的枯井。

“先进去躲躲,天亮之后,城内必然大索,我们必须找个更隐蔽的地方。”赵子龙压低声音,率先跳入了枯井。这枯井不深,约莫两丈,底部还算干燥。

王承恩颤颤巍巍地扶着崇祯,长平公主紧随其后,也先后进入井中。空间狭小,四人几乎是肩并肩地挤在一起。

井底的黑暗和压抑,让气氛更加凝重。

过了许久,崇祯皇帝嘶哑的声音打破了沉默:“赵壮士,你……你究竟是何人?”

这个问题,他已经憋了很久。从赵子龙如天神般降临坤宁宫,到他层出不穷的怪异“法器”,再到他那远超凡俗的武力和神乎其技的“储物”手段,无一不昭示着此人的神秘与不凡。尤其是他对自己这位九五之尊,似乎并无多少真正的敬畏之心,反而更像是一种……平视,甚至带着一丝莫名的了然。

长平公主和王承恩也竖起了耳朵,他们同样对赵子龙的来历充满了好奇与敬畏。

赵子龙沉默了片刻。他知道,有些事情,已经到了不得不说的时候。若想让这些人,尤其是崇祯皇帝,真正配合自己接下来的行动,就必须抛出足够的“震撼弹”。

他深吸一口气,缓缓说道:“陛下,接下来的话,可能会匪夷所思,但请你们务必相信,我所说的,每一个字都是真的。”

他顿了顿,用一种不容置疑的语气说道:“我,赵子龙,并非这个时代的人。我来自……未来。”

“未来?”

崇祯、长平、王承恩三人同时失声惊呼,脸上写满了难以置信。

王承恩首先反应过来,颤声道:“赵壮士……莫非……莫非是仙人下凡,能卜算未来之事?”在他看来,这比“来自未来”更容易接受一些。

赵子龙摇了摇头:“不是卜算,是亲身经历。我来自数百年之后的世界。”

来自数百年之后?这……这怎么可能?三人脑中一片空白。凡人能活数百年?还是说……他真的是神仙?

崇祯皇帝毕竟是一国之君,虽然内心同样翻江倒海,但他强自镇定下来,紧紧盯着赵子龙,试图从他脸上看出哪怕一丝一毫撒谎的痕迹。然而,赵子龙的眼神平静而坦然。

“数百年之后……”崇祯的声音有些干涩,“那时的……大明……还在吗?”

问出这句话的时候,他的心在滴血。他既渴望知道答案,又害怕听到那个最坏的结果。

赵子龙看着他,眼神中带着一丝怜悯,但语气依旧平静:“大明……亡了。就在崇祯十七年,也就是今年。李自成攻破北京,您在煤山自缢殉国。随后,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开启了清朝近三百年的统治。”

轰!

这番话如同一道九天惊雷,狠狠劈在崇祯、长平、王承恩三人的头顶!

“不……不可能!这绝不可能!”崇祯猛地站起身,因为动作过大,脑袋重重地撞在了井壁上,但他仿佛感觉不到疼痛,双目赤红,死死盯着赵子龙,“朕……朕乃天命所归!大明江山,岂能……岂能断送在朕的手中!你……你妖言惑众!”

他虽然嘴上不信,但内心深处,却因为赵子龙先前展现的种种“神迹”,以及此刻北京城的惨状,而不得不信了几分。煤山……他知道那个地方。自缢……这确实像是他会做出的事情。

长平公主早已吓得花容失色,泪水夺眶而出,死死捂住自己的嘴,才没有哭出声来。父皇会死?大明会亡?清兵入关?这些词语像一把把尖刀,刺得她心如刀绞。

王承恩更是瘫坐在地,老泪纵横,喃喃道:“亡了……竟然真的亡了……老奴……老奴愧对列祖列宗啊……”

赵子龙没有理会他们的失态,他知道,这种颠覆性的消息,需要时间来消化。

他只是淡淡地说道:“妖言惑众?陛下,若我真是妖人,此刻便不会在这里与你共患难了。我有必要骗你们吗?我所说的,是已经发生的‘历史’。至于为何我会出现在这里,我自己也不清楚,或许是某种……意外,或者使命。”

历史……这个词,让崇祯稍微冷静了一些。他颓然坐倒,眼神空洞地望着井壁。

“后世……后世是如何评价朕的?”良久,崇祯用一种近乎绝望的语气问道。他想知道,在那个他已经“死去”的未来,人们是如何看待他这个亡国之君的。

赵子龙看着他,心中也是五味杂陈。崇祯皇帝,一个勤政节俭、一心想中兴大明的君主,却最终落得个国破家亡的下场,历史的吊诡与残酷,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陛下,”赵子龙斟酌着词句,但还是决定实话实说,“后世对您的评价,颇为复杂。有人说您继位之初,勤于政事,力图中兴,铲除阉党,是位有为之君。但也说您……刚愎自用,急躁猜忌,识人不明,措施不当,最终导致了国家的覆灭。史书称您为‘非亡国之君,而当亡国之运’。”

非亡国之君,而当亡国之运……崇祯咀嚼着这十个字,脸上露出一丝惨笑。是啊,自己宵衣旰食,励精图治,为何落得如此下场?难道真的是天要亡我大明?他心中充满了不甘与愤懑。

他想起自己登基十七年来,天灾不断,人祸不止,流寇四起,建奴叩关,朝堂之上党争不休,文臣各个自私自利,武将大多贪生怕死。他想整顿吏治,却无人可用;他想充盈国库,却处处掣肘;他想攘外安内,却兵员疲敝,粮饷不继。他觉得自己已经尽力了,但国家却一步步滑向深渊。

“刚愎自用……急躁猜忌……识人不明……”崇祯喃喃自语,这些评价,如同钢针一般扎在他的心上。他想反驳,却发现自己无从反驳。他确实杀了袁崇焕,确实频繁更换首辅,确实对许多大臣缺乏信任……

“罢了……罢了……”崇祯摆了摆手,仿佛一瞬间苍老了十几岁,“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既然朕是亡国之君,受些恶评,也是理所应当。”

他能这么快平复心情,倒是让赵子龙有些意外。看来,这皇帝也不是完全的草包,至少心理承受能力还行。

“陛下不必过于自责。”赵子龙说道,“明朝的灭亡,是多种因素长期积累的结果,非一人之过。天灾、党争、土地兼并、财政枯竭、军事腐败……这些问题,早在万历、天启年间便已病入膏肓。您接手的,本就是一个烂摊子。”

这话让崇祯心中稍感安慰,但亡国的阴影依旧沉甸甸地压在他心头。

“那……依你之见,我们现在……该当如何?”崇祯抬起头,看向赵子龙,眼神中带着一丝求助。他知道,眼前这个来自未来的人,或许是他们唯一的生路。

赵子龙等的就是这句话。他清了清嗓子,说道:“为今之计,只有南下!北京已不可守,北方也尽是李自成的势力范围。唯有尽快赶到南京,凭借留都的底蕴和江南的财富,或许还有一线生机。”

去南京?

王承恩首先表示赞同:“赵壮士所言极是!南京本就是太祖高皇帝肇建之基业,如今亦是陪都,朝廷机构尚算完备。江南鱼米之乡,赋税充足,足以支撑再起之师!当年靖康之难,高宗南渡,亦能延续国祚。如今我等效仿,未必没有机会!”老太监眼中重新燃起了希望。

长平公主也怯生生地说道:“父皇,儿臣也觉得……南京或许是唯一的去处了。”

然而,崇祯皇帝却犹豫了。他的眉头紧锁,似乎在进行激烈的思想斗争。

“南京……”他低声道,“南京那些勋贵、文官……他们会真心拥戴朕吗?朕担心……朕担心会重蹈建文旧事,或者……成为他们手中的傀儡。”

他不是不明白南京的重要性,但他更了解那些江南士绅的德性。平日里歌舞升平,党同伐异,一旦大难临头,又有几人能真正为国分忧?而且,他对南京的掌控力,远不如北京。

赵子龙见状,心中暗骂一声“糊涂”。都什么时候了,还在担心这些!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