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油腻书库>穿越历史>血染长津湖,只为孙儿同伟早进部> 第三十六章 山乡蝶变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十六章 山乡蝶变(2 / 2)

这些带着红山独特印记的陶器,一经推出,立刻在高端陶艺市场和追求生活品质的人群中引发热潮,成为炙手可热的收藏品和日用品。

石坎村的老窑工张老石,看着那些精美绝伦、价值不菲的陶器从自己熟悉的泥土中诞生,激动得老泪纵横。

……

明玉集团在红山乡的投资,获得了出乎意料的巨大回报,这让薛明玉非常高兴,不但接连给祁同伟打了几个电话。

上个月祁同伟回京给老爷子拜寿,还被她给堵住,安排了一顿超豪华大餐。

饭后,薛明玉给祁同伟包了一个大的红包。

结果祁同伟不但没有收自己小姨的红包,还开玩笑说她用金钱腐蚀国家干部。

然后,就被薛明玉抄起一根不知道从哪里捡来木棍,追了两条街。

……

产业的蓬勃发展,如同一台台强劲的引擎,带动了整个红山乡乃至岩台县的经济腾飞。

工厂的税收、土地的租金、村民的分红和工资收入、物流运输的繁荣……

原本捉襟见肘的多级财政迅速充裕起来。

有钱之后,红山乡政府翻新了破旧的办公楼,各个村子也都修通了硬化路。

基础设施的完善,又进一步反哺了产业的发展。

除了明玉集团以外的一些小规模资本陆续进入红山乡淘金,类似于红山老腊肉之类的产品也陆续被开发出来。

短短一年时间,红山乡,这个曾经被外界戏称为神仙来了也犯难的汉东省偏远乡镇,以一种令人瞠目结舌的速度,完成了从深度贫困到整体脱贫,再到向小康生活坚实迈进的华丽蜕变!

山还是那些山,水还是那些水。

但山间回荡的不再是无奈的叹息,而是机器欢快的轰鸣和人们发自内心的笑声。

水中倒映的不再是破败的茅草房,而是崭新的厂房和村民洋溢着希望的笑脸。

满山红遍,层林尽染,红山乡,终于名副其实。

迎来了属于它的、红红火火的新时代。

而这一切,都源于一年前的一个午后,一个名叫祁同伟的年轻人,带着简单的行囊,来到了这片被遗忘的土地。

这一年以来,祁同伟的足迹几乎踏遍了红山乡的每一道山梁、每一条沟壑。

自行车、手扶拖拉机、边三轮都曾成为他的交通工具。

他用他的热情和智慧,成功化解了无数陈年的宗族隔阂,协调解决了无数突发的难题。

为一个个项目落地,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而祁同伟的辛勤付出,也赢得了所有红山人民的爱戴。

如今,祁书记这三个字,在红山乡七村二十六寨的老百姓心中,早已超越了职务的称谓,化作了一种近乎传奇的信仰,一份沉甸甸的、改变命运的恩情。

人们提起他时,眼中闪烁的光芒,比漫山遍野绽放的映山红还要炽热、还要耀眼。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没有了

翻一页 目录 +书签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