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油腻书库>都市言情>华娱唯一太阳> 第二章还真有可能获奖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章还真有可能获奖(1 / 2)

沈善登拒绝宁昊的帮助,不是因为他不懂,也不是因为不愿意低头。

恰恰是太懂了。

没有人比他更懂。

重生是他的最大家世,最大背景,如同一道闪电般劈开前路,让他能够在竞争少,或者无人的跑道上前进。

宁昊为什么后来地位这么高?

个人的实力、才华,固然很重要,但更离不开时代需要、行业发展这些因素。

沈善登看的更远,看到了结果。

结合电影行业当时情况,才能理解《疯狂的石头》的意义。

三大导,也就是张一谋、陈凯各、冯晓刚。

这三位后世形象全崩塌了,但那是以后。

当下,这三个是中国电影市场的晴雨表。

他们三个的电影卖座,那国产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的比例、指标,就算达到了。

如果他们三个电影发挥失误,电影市场也会是灾难。

2006年三大导全部熄火。

陈凯各因为《无极》声名狼藉,相比于过去形象几乎是“身败名裂”,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引发全网玩梗。

《无极》确实不咋地,但是陈凯各在电影行业是中影旗下的头号大将。

冯晓刚的《夜宴》口碑也不行,最有热度的是葛由冒出一句“太冷酷了”,引发观众笑场。

他算代表华易的京圈势力。

张一谋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国内票房还可以,但是海外收益不行。

这是中影、京圈之外的西北圈,算是地方的、在野的,也不行了。

而《无极》《夜宴》《黄金甲》三部电影有个共同特点,海外遇冷。

不只是他们三个,是中国电影的海外收益,在欧美的收益,断了。

这代表自李安《卧虎藏龙》开始的以中国文化为皮西方内核为骨,张一谋用《英雄》延续的中皮西骨的古装大片海外之路断绝。

古装大片这条路,也连着中国电影的市场化道路,《英雄》当年开启了电影市场化之路,开启了院线分成模式。

同时大片战略也是中影负责人韩山平推动的重要电影战略。

后世之人恐怕不能体会,国与国之间的产业竞争压力。

因为那个时候轻舟已过万重山。

沈善登01年读大学,正好赶上入世。

两世为人依然记得当年媒体、网络上的各种声音。

如果说后世和现在有什么相同点,最大的相同点就是焦虑。

只是01年的时候更为狂野,“xx之后x你全家”不是口嗨,有可能成为现实。

这里“xx”也可以是加入WTO,要和发达国家产业竞争。

同时兴起的还有社达,“我强我有理,你弱你活该”。

到了07年社达逐渐消退,给钱引导的开始退场。

国内自发的还在,就像“不能在地上建立天国”,这是八十九十年代的经书,几十年后还有人念。

舆论开始转为质疑中国货不行,“山寨”这个词即将出现。

打压中国货,意味着制造业经受住了考验,甚至开始反攻。

而电影行业落后制造业一个时代,还处于生死存亡危机之下。

这也是为何要找好莱坞三连败的导演拍戏。

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才是主要矛盾,国内电影业与港台之间的矛盾要让步。

去年,2006年似乎一个临界点到来了,高度依赖于海外市场的古装大片难以为继。

好莱坞电影的无限倾销很有可能导致国内电影产业瞬间崩盘,好莱坞在世纪之初是产量与制作水平的绝对领先。

官方的、京圈的、地方的、在野的,统统不行,这个时候《疯狂的石头》出现了。

虽然带有盖里奇的黑色幽默色彩,但是做好了本土化,成本两三百万,拿下了两千多万的票房,接近十倍的收益比。

还要考虑到宣发没做好,完全是口碑发酵。

《石头》更大的意义,是作为一部小成本喜剧,证明面向国内观众,走内循环可行,是不同于大片的另一条路。

象征着中国电影市场化进入新阶段,拿一家公司做新品举例,《石头》代表这款产品开始赚钱了,迈过了盈亏平衡点。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