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澜心说,明明都是你说的。我不过顺势而为。
然后两人相顾无言了,生活上的事情安排好,他们其实还算是陌生的。
两人盯着大夫人林氏给的匣子,周澜:“娘给的就收着。一时半会的咱们也归置不过来,先放放,娘想必是有安排的。”
姜常喜就松口气,匣子她瞧了,里面两张京郊的地契,加起来有一倾地。
还有京城,凭租出去的院子,商铺,比他们同二房分家所得一点都不少的。
不过二房那些店铺需要经营,林氏手里这些产业,不需要怎么经营,只要按时收租子就成。
听周澜这么说,姜常喜就明白了,那边先不用管。
这怕是故去的公公给儿子的后手。
婆婆把这些交给自己,怕是也防着二房那边,拿这个做文章呢。
这些庄子,院子,放在自己手里,就是新媳妇的,别管是算作嫁妆,还是算作聘礼,二房都管不到。
姜常喜就这么成了实际得到利益的人。
姜常喜就觉得自己应该主动照顾人,毕竟得了婆婆的好了:“我让人去灶上看看,大爷可有什么喜欢的,或者忌口的。”
周澜想要缓解一下气氛,诙谐的说到:“听凭大奶奶安排。”
这叫什么话,一个喊夫君‘大爷’,一个喊媳妇‘大奶奶’。
二人对视一眼,抿唇微笑。
不过气氛显然好了,姜常喜大大方方的介绍:“我闺名常喜。家中排行第三。”
周澜:“我还没有字,在家排行第二,你可以喊我二哥。”
姜常喜抿嘴,矜持的微笑,拒绝开口,她不是真的什么都不懂的小姑娘,‘二哥’这不是占自己便宜嘛?
开口就说了别的事情:“顺风他们在内院行走到底不方便,让大福他们先在东屋听大爷吩咐可好。”
周澜略微圆润的俊脸就笑了,不叫就不叫:“那你先歇着,等一会吃过饭,我在同你细说家里的情况。”
姜常喜矜持的点头,确实想要歇歇了,家中的事情,也不是一时半会能说清楚的。
周澜去东屋,那边他一早就居住过,熟悉的很。
西屋这边大贵,大吉,大利在同姜常喜回禀情况。
大贵:“奴婢去灶上看过了,婆子灶台上的手艺怕您吃不好。余下的问题都不大。”
第12章 大材小用
到了新的地方,得先把人家根底摸一摸。几个丫头都有下功夫的。
大吉:“奴婢也同顺水打听过消息,大爷在这边住了三年,平时就抄写经书,身边也没有什么得用的人伺候。”
大利:“奴婢也看过了,庄子上除了顺风他们几个,余下的都是庄户。高墙大院的,周边还算是安全。院子里面有奴婢在呢,您住着只管放心。”
姜常喜抬头看向几个丫头,显然不太满意:“没有了?”
三人摇头:“余下的就打听不出来什么了,周家的下人嘴都挺严的。”
大吉:“这边庄子上的人都是大夫人特意挑选过来的,想来是信的过的。余下就是,姑爷,不是,大爷本家的一些闲话,奴婢不敢说。”
小二房折腾的那么难看,闲话肯定有,姜常喜:“左右也就是同二房那么点事了,你们先下去歇着。大贵你去灶上看看,瞧着大夫人对内院的安排,灶房那边应该不会有人为难你的。”
大贵:“奴婢保准让您吃上顺口的。”
姜常喜:“大吉你去同管家周大交涉,把嫁妆什么的造册,入库。余下的先别管,也别问。”
着重是对大利说的:“大利你还是在周边再看看,安全比什么都重要。不然我夜里睡不踏实。”
几个丫头应声出去,姜常喜靠在软榻上闭目养神,这两天经历的变故,抵得上从小到大在姜府十几岁的经历。
也亏得是自己,生下来以前就有点见识,换个小姑娘怕是要哭鼻子的。她也得缓缓。
夫家的事情超乎她得想象,姜家祖母,母亲告诉她的那些,到了夫家要孝顺长辈,同叔伯,婶娘的相处之道好像都不用上了。
周家的祖父祖母要怎么相处,周家小二房要用什么样的态度相处,周家大夫人那边要怎么样对待,都要琢磨琢磨,都要同周澜商量一下。
夫妻同心日子才能过的舒坦,顺遂。
姜常喜瞧着,周澜看着好说话,可心里是个有章程的。
十几岁的大孩子而已,这么多的变故,愣是扛下来了。可见是个意志坚韧的。
初来庄子上,家事就一堆,倒也没有功夫琢磨周澜的性情到底如何。还是先安置妥当为主。
一直到用饭的时候,姜常喜都没有能捋顺出来多少,千头万绪的。
大贵去厨房,同姜常喜预料的一样,婆子半点为难都没有。
还说了,他们这些婆子就是给庄子里面的下人做饭的,主子的饭食,全听大奶奶安排。
大贵还特意询问了,大爷的口味,婆子们都摇头,表示不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