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旿还要面圣,向天子司马德宗汇报这个喜讯。
当然,他也不指望有些弱智的天子能够明白寡妇渡大捷对于刘裕阵营的重要意义。
丁旿匆匆离去,留下徐羡之、朱龄石暗自庆幸,没有在留守建康期间与刘义符走得太近。
徐羡之是因为谨慎。
至于朱龄石,则纯粹是因为刘裕已经安排了檀道济为刘义符保驾护航。
未来刘义符上位,檀道济也将顺理成章地取代朱龄石,成为武将之首。
如今刘义符的世子之位不稳,檀道济又该如何自处。
这般想着,朱龄石深深看了一眼太尉府,越是对比刘义真,就越发觉得刘义符不堪,这世子之位,只怕早晚会要易主。
......
檀道济确实很烦恼。
如今刘义真因为寡妇渡大捷,夺嫡的呼声高涨,檀道济就很尴尬了。
世人都以为他是刘义符的心腹,但他真的看不上那位少主。
然而,有些事情是解释不清楚的。
檀道济终日忧心忡忡,直到刘裕把他唤了过去。
刘裕明知故问:“檀卿,我听说你颇为不安,究竟是何缘由?”
檀道济与他的两个哥哥檀韶、檀祗当年一起响应刘裕京口起事,是刘裕的建义元从,都很受器重。
否则刘裕也不会把檀道济留给世子。
檀道济不敢和刘裕玩心眼,此间又只有他们二人,于是坦诚道:“桂阳公成器,末将为主公高兴,只是末将听说了一则流言,不禁为世子担忧。”
如果是别人这样说,刘裕会不高兴,但檀道济例外,他为刘义符担忧,在刘裕看来,反而是忠心刘义符的表现。
当然,檀道济表面是担忧刘义符的世子之位,实则是忧心自己的前程。
刘裕又问道:“是何流言?”
“传言王买德被杀之前,曾留有遗言,主公若以桂阳公为世子,则天下可定。”
这一则流言是李德彰他们一行人来到彭城之际,从随行军士的口中传出去的。
刘裕其实也有耳闻,这也更加坚定了他想要易储的决心。
自己的身体,刘裕自己清楚,他在有生之年注定难以消灭各方割据势力,统一天下了。
这份大业,只能交给儿孙。
相较于文治,刘裕更在乎武功,毕竟他自己就是靠着军功起家的。
刘义符虽然擅长骑射,但以他的心性,不能够统率大军,只能坐镇后方,看着大将们在前线灭国,难保未来不会出现一个像刘裕这样威望崇高的军头。
而刘义真则不同了,寡妇渡大捷已经证明,他能领军,能打胜仗,将来便可亲征。
丁旿如今还没有回到建康,但刘裕其实已经有了决定,只是暂时还没有对任何人提起。
如今见檀道济这副模样,刘裕其实知道他究竟为何忧心,安抚道:“檀卿忠勇,我视卿为国之干城,无需多虑。”
檀道济闻言,叩首拜谢:“主公爱护,末将铭感五内。”
说罢,檀道济抬起头问道:“不知主公属意末将何时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