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去病没有拒绝,但也同时没有接受,只是脑子闪了一下之后说道:“娘娘,我的年岁还太小了,等过两年,出征之前再说这件事情吧。”
他笑了笑,一张古板的小脸上带着些许讨好的笑容:“但是我一定不会忘记娘娘说的话,也不会忘记自己的承诺。”
“您就放心吧。”
看着霍去病有些古灵精怪的神色,卫子夫心中长叹一口气,知道自己说的话霍去病一句都没有听到心里面去,但此时她也不好再说什么了,于是只是点点头。
“也好。”
“你如今的年岁是小了些,成家立业的事情倒是不着急。”
“只是....你可万万记住了,哪怕是不能够学到那两位的兵法传承,也一定是要拜师陈易陈翊之中的一个!”
“唯有如此,你在军中才能够彻底的得到保障!”
“军中塞外苦寒、届时打仗起来,边远之地距离长安十分遥远,我与陛下的面子不一定能够保得住你,还须得是官渡侯、以及陈氏的面子。”
“你记住了吗?”
霍去病微微点头:“娘娘,您放心就是了。”
.........
武帝十一年的秋天很快就过去了,这一年的第一场大雪开始缓缓落下,将整个长安城都装扮成了素裹银装,一切都显得十分的静美。
而大汉与匈奴之间的战争倒是暂时和缓了不少,毕竟在冬日,大汉是有粮食可以顶得住的,但是匈奴没有,他们需要熬过这个漫长的冬天。
也需要为之后的战争做足准备。
这是匈奴休战的原因。
而大汉休战的原因则是更加简单——在这一年间,大汉内部的诸侯王势力又有些开始不老实了,中央朝廷需要调遣一部分的兵力用来镇压他们,而对付这些诸侯王最管用的人也必须是在长安。
“官渡侯”。
第一任官渡侯、第二任官渡侯、以及上一任官渡侯杀出来的威名,让那些诸侯王听到官渡侯这三个字便觉着心中发颤。
而此代的官渡侯并不擅长军事,所以也就只能够让官渡侯加上庆侯一起留在长安,以此来镇压诸侯王了。
虽然效果没有原本的几代官渡侯好,但也足够用了。
于是,武帝十一年的冬天,也在这种和平安宁的生活中缓慢的度过了。
........
武帝十六年,国子监。
“嘿,你听说了吗?祭酒要在中台讲学!”
一个国子监的学子脸上带着激动的神色,他一边收拾自己的东西,一边感慨的说道:“这是祭酒成为了祭酒之后第一次讲学吧?”
旁边的那个学子也是微微点头:“不错,当年陈公在中台讲学,引起了长安城内外的轰动,就连当时的儒家大儒董仲舒的弟子也甘拜下风,而又因为董公身体的缘故,不能够在当时来到长安,于是陛下便下令,以令陈公为祭酒。”
“当时成为祭酒之后,陈公收下了一个弟子,名为霍去病的,之后就一直闭门不再讲学,也不知道今日讲什么?可还是讲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