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茫、不知所措这些词,不应该出现在一国首辅身上,但是如今却真实的表露出来了。
申时行的脑海里一遍又遍地分析着秦修文的话,他说大国斗争,不应该只考虑武力的高低,武力是最基本的保障,更漫长的是和平时期的斗争。在和平时期时,需要通过经济、文化、政治不同的方面对蒙古部落发起进攻,这些进攻是春风化雨似的,甚至还要在一开始让对方感觉占了大便宜,只有这样,才能在悄无声息之中改变一个民族的灵魂和根基。
申时行作为大明最实际的掌权人之一,他的眼界、他的思想,绝对不是一个庸庸碌碌之辈,他必须具有纵览全局的能力,才能看清远方的航线,才能不至于让大明这艘巨轮触礁搁浅。
所以,当他深刻思索了秦修文的话之后,他发现,这个方法是切实可行的。
武力或许不是大明最擅长的,但是文化、经济、政治思想方面,他们中原人上千年的沉淀,一脉相承的底蕴,源远流长至今,蒙古人何以匹敌?否则大明也不会称呼蒙古人为蛮夷之辈了,就是因为不开化,才成为蛮夷。
而秦修文就用这些为刀剑,为武器,用百年时间为跨度,对他们进行攻城掠地,这实在是开无人能创之先河!
何人,目光长远到可以以百年为尺度?到那个时候,别说自己早就灰飞烟灭了,就是年轻如秦修文,也早就入土了。
胜利或许是属于未来的大明人的,而起初制定策略的人,却在百年之前!
光是想到这里,申时行背后就一层一层地冒鸡皮疙瘩,麻意从手臂一直蔓延到脸颊,双目直直地盯着列祖列宗的牌位,但是看过去的却是一片虚无。
秦修文的计策,不仅仅宏大,他后面每一步,都有更加详细的计划,一环扣一环,只要蒙古人答应了这个契约,签下了这个帮扶协议,申时行就知道,蒙古人已经跳进了秦修文挖的巨坑里,再也出不来了。
而蒙古人会跳进去吗?这是毋庸置疑的,若不是秦修文掰开了揉碎了和他讲明白,就连申时行都看不懂里面的门道。
申时行一向是知道秦修文有本事的,甚至可以说是个天才,但是申时行从来不认为自己掌控不了秦修文,在申时行看来,一切的一切都有迹可循,就算是张公在世,自己也能揣度出他几分心意,秦修文再天才,那也是个人,而人,总是有许多缺陷的。
&lt;a href="<a href="https:///tags_nan/kejuwen.html" target="_blank">https:///tags_nan/kejuwen.html</a>" title="科举文"target="_blank"&gt;科举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