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竹:“还可以,家俊说他家那亩收了有两石七八,今年普遍收成差些,如果是丰年,说不定能收三石粮食。”
沈青越回想着关于田产的概念,“能收三石就算良田了吧?”
姜竹点头:“嗯。不过咱们家田草太多了,得经常除草才行。”
土层不薄,地也肥,就是草多。
得辛勤除草,经常管理,才能追上良田的产量。
但不管怎么说,大半年的辛勤迎来了回报。
哪怕今年收成比去年普遍少了将近一成,村里收获的喜悦依旧很浓。
夏收完,大家都狠狠松了口气。
全村都在吃面条,蒸包子,还有人家为了新麦子专门包了顿饺子,想尽办法犒劳自己。
姜竹招人上山盖书院都是等全村都收完粮食又休息了两天才开始的。
山上盖房子需要就地取材,找石头、砍木头。
而竹林附近石头又不多,除了开荒攒的那些,他们还得上后山溪边、河边找。
要是不够,还得自己凿。
但怎么样都比去山下买砖要划算。
全是辛苦体力活,如果要背石头、运石头,就更辛苦了。
这回姜竹给的工价不低,一天一百文。
家里条件稍差些的人家,开荒都暂停了。
姜竹说今年先盖两间讲堂,赶在冷起来前盖起来,他们想先来山上盖书院赚些钱,等盖好了讲堂再继续去开荒。
反正村里青壮劳动力就那么些。
不在开荒就来山上。
人手不太足,池远舟真给他们介绍来一队泥瓦匠,都是在山上盖过房子修过庙的,姜竹还到附近村子找了些会盖房子的大工、小工。
沈青越抽空给工头画了效果图,工头就拿着他的图领着人开干。
除了人,还得往山上运瓦、运东西,用了谁家牲口,也得付点儿租金。
圈地,砍竹子,掘竹鞭,挖石头,平地,打地基,铺地面,开始盖。
墙壁,梁柱,屋顶,门窗,家具……
姜竹除了进山赶集,每天都要去书院那儿监工,还自己带人在山上砍树给书院做桌椅板凳门窗。
连上课的小孩儿们得空了都跑来帮忙搬搬东西。
里正也是隔三岔五就跑来看了,姜竹要是哪天不在,他就开荒那儿和书院这儿,两个地方来回跑。
姜四山、姜大山也是天天来看。
七月初是姜竹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