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油腻书库>穿越历史>铁血亮剑:大将李云龙> 第216章:下放与劳动:将军的农垦岁月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16章:下放与劳动:将军的农垦岁月(2 / 2)

杨秀芹的心像被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攥住,疼得无法呼吸。

她曾众人眼中配得上李云龙的优秀女性。

可此刻,她只是一个忧心丈夫、心疼孩子的普通妻子。

她不懂那些复杂的路线斗争,她只知道,她的天塌了,而她的男人,正承受着无法想象的痛苦。

“云龙…”

她忍不住轻轻唤了一声,声音带着不易察觉的颤抖,“喝口水吧?”

她将一直捂在怀里的军用水壶递过去,壶里的水还温着。

李云龙仿佛从遥远的思绪中被拉回,缓缓转过头。

看到妻子眼中强忍的泪光和儿子懵懂却依恋的眼神,他心头猛地一酸。

他伸出手,不是去接水壶,而是粗糙的大手,轻轻覆盖在杨秀芹紧紧搂着孩子的手背上,用力地、无声地捏了捏。

“秀芹…”他开口,声音沙哑得厉害

“跟着我…受苦了。”

“不苦!”

秀芹立刻摇头,泪水却再也控制不住,滚落下来,

“只要咱们一家人在一起,去哪儿都不苦!”

李云龙看着妻子脸上滚落的泪珠,又低头看了看儿子清澈的眼睛。

胸腔里那股几乎要将他撕裂的郁结和悲愤,仿佛被这两道目光融化了一丝。

他深吸一口气,似乎要将所有沉重都压进肺腑深处。

然后,对着儿子,努力地、极其艰难地,扯动嘴角,露出了一个比哭还难看的笑容:

“石头,看,外面…有牛!”

小石头顺着父亲手指的方向看去。

果然看到田野里几头慢悠悠吃草的黄牛。

立刻被吸引了注意力,小脸上露出了新奇的笑容:“牛!爸爸!大牛!”

看着儿子天真的笑容,李云龙和杨秀芹的目光在空中交汇。

一丝苦涩的暖流,在冰冷沉重的空气中,艰难地流淌开来。

目的地是东北边陲一个巨大的国营农场——北大荒“向阳红”农场。

这里曾是“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的蛮荒之地。

经过多年垦殖,已初具规模,但依旧地广人稀,冬季漫长而酷寒。

迎接他们的,是农场革委会一个姓王的副主任。

一个四十多岁、面色黝黑、眼神里透着世故和精明的男人。

他显然提前接到了通知,知道李云龙的身份“特殊”。

态度谈不上热情,也谈不上怠慢,带着一种公事公办的疏离和隐隐的审视。

“李云龙同志,杨秀芹同志,欢迎来到向阳红农场。”

王副主任的官腔拿捏得很准,“组织上安排你们到第三生产队参加劳动锻炼。

希望你们能放下思想包袱,虚心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在劳动中改造世界观。

农场条件艰苦,你们要有思想准备。”

李云龙面无表情地点点头,只说了两个字:“明白。”

杨秀芹则抱着孩子,微微鞠躬:“谢谢王主任安排,我们会好好劳动,向贫下中农学习。”

他们的“新家”,是生产队最边缘的一排低矮土坯房中的一间。

“石头!看!这是咱们的新家!以后,爸爸教你开拖拉机!比开坦克还威风!”

孩子被父亲突如其来的动作和豪气感染,咯咯地笑了起来。

接下来的日子,是彻底的身份转换和难以想象的体力考验。

农场的劳动强度,远超常人的想象。

这里的苦,是日复一日、仿佛没有尽头的、消磨意志的体力透支。

是挥舞着沉重的镐头,在冻得比石头还硬的“铁疙瘩”荒原上,一寸寸地啃噬。

一天下来,骨头像散了架,手掌磨出血泡,血泡又磨破,和冻疮混在一起,钻心地疼。

回到那冰冷的土屋,往往累得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

秀芹同样辛苦,她白天在农场缝纫组或食堂帮工,晚上还要操持家务,照顾孩子,在昏暗的油灯下缝补丈夫磨破的衣物。

然而,无论多累,李云龙从未叫过一声苦,从未抱怨过一句。

……

“老李头,歇会儿吧!抽袋烟!”

休息时,有相熟的农工递过烟袋锅。

李云龙也不客气,接过来狠狠嘬上两口。

他抬头,望向南方,望向首都的方向,望向那片他为之征战半生、如今却身不由己的土地。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没有了

翻一页 目录 +书签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