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没有带他们去村口的晒谷场,而是拄着拐杖,领着他们沿着一条更靠近海边的崎岖小路,走向了村子西边的旧码头。
那里早已废弃,木质的栈桥被海水泡得腐朽,几艘破旧的小渔船歪歪斜斜地搁浅在沙滩上。而在码头的尽头,矗立着一栋两层楼高的红砖建筑。那建筑看起来有些年头了红砖的颜色已经变得暗沉,墙壁上爬满了翠绿的藤蔓,几扇窗户的玻璃也早已破碎,只剩下空洞洞的窗框,像一双望向大海的眼睛。
“这里是以前村里的水产加工站。”老陈头的声音,在海风中显得有些悠扬,“那时候村里的渔业还很兴旺,打上来的鱼,都在这里加工冷冻再运到城里去。后来……出海的人越来越少,这里也就慢慢荒废了。”
他用拐杖指着那栋红砖建筑,对林星说:“这地方大,上下两层,加起来有三百多平。地是村集体的房子也早就没人管了。最重要的是,它离海近推开窗就能听到海浪声,看到灯塔的光。”
林星和阿汐站在那栋爬满藤蔓的红砖建筑前,都愣住了。
它虽然破败,却有种说不出的坚固与沉静。它背靠着村庄,面朝着大海,仿佛一座连接着人间烟火与星辰大海的桥梁。
“这里……可以给我们用吗?”阿汐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敢相信的颤抖。
“你们要是真有心为村里做点事,”老陈头转过身,深深地看了林星一眼,那目光仿佛能穿透他温和的外壳,看到他灵魂深处的过往,“村里人,没有不答应的。”
这个消息,像一阵风,很快就传遍了整个海角村。
村民们从各自的家里走出来聚集在旧码头附近,议论纷纷。他们看着那个传说中写出了《孤塔》、一夜之间火遍全国的“林作家”,又看看他身边温柔娴静的阿汐,眼神里充满了好奇惊讶和一种难以言喻的感激。
“真是小星要建书屋啊?免费给咱们村孩子看书?”
“听说是用他写书赚的稿费建的这孩子,有出息了还不忘本!”
“那个水产站都荒了快二十年了要是真能改成书屋,那可太好了!我家那皮猴子,以后放了学总算有地方去了!”
王婶也从她的小卖部里跑了出来手里还拿着两瓶冰镇的汽水,硬是塞到了林星和阿汐手里:“小星小汐快喝口水!你们这是为村里办大好事!以后书屋建好了婶子店里的零食,给孩子们都打八折!”
面对着村民们朴素而热情的善意,阿汐的脸颊红扑扑的心里却像被温水浸泡着,暖洋洋的。她转头看向林-星,看到他正被几个老渔民围着,虽然话不多,但嘴角却带着一丝极淡的笑意。
她知道,从这一刻起,林星才算真正地,被这个村庄所接纳。不再仅仅是“阿汐的丈夫”,不再是那个“来养伤的外乡人”,而是他们海角村自己的“林作家”。
夕阳西下,晚霞将整片海面都染成了温暖的橘红色。
林星和阿汐站在那栋红砖建筑前,看着村民们渐渐散去心里都涌起一种前所未有的踏实感。
“这里真好。”阿汐靠在林星肩上轻声说“你看从这里正好能看到灯塔。”
林星顺着她的目光望去远处那座灰白色的灯塔,在晚霞的映衬下,显得格外温柔。
“那‘阿汐食堂’,就开在一楼吧。”阿汐指着那几扇破旧的窗户,眼睛亮晶晶地规划着,“把这里都换成大大的落地窗,孩子们在书屋看书累了一转头就能看到我,看到热腾腾的饭菜。”
“好。”林星点头,眼底是化不开的温柔,“那二楼,就全是书架。靠窗的地方,放上软软的沙发。孩子们可以窝在沙发里,一边看书,一边听海浪的声音。”
一个关于书屋和食堂的梦想在这一刻,终于找到了它得以生根发芽的土地。
它不再是一张纸上的草图,而是一栋看得见、摸得着的红砖房。它将承载着一个家对一片土地最质朴的回馈,也将在未来的岁月里,用书香和饭香,去温暖更多需要光的孩子。
林星牵起阿汐的手,一起朝着家的方向走去。晚霞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在身后的沙滩上,留下两道并排的脚印。
那篇名为《平凡答案》的散文,终究是没有停留在文字里。它变成了一颗种子,被种在了海角村的土壤里,即将在这片港湾的阳光雨露下生根发芽,长成一棵能为更多人遮风挡雨的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