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位娘子可还要紧?王大武询问道。
二人摇了摇头,幸而郎君来得及时,只不过说着说着,其中一个女子犹豫了起来,刚刚那人是振武将军的嫡长子,也是巴陵侯萧世隆的长孙,郎君得罪了他,今后恐是要不好受了。
巴陵侯?王大武惊道。
作者有话说:
王大武拿了这份军功其实是不太好的,因为本不属于他的东西,他拿了就会成为祸患,所谓因果嘛。
第123章 皇帝的疑心
郎君不知道巴陵侯吗?袁氏见他如此表情于是问道。
王大武只觉得这个爵位十分的耳熟,尤其是在军中,他摸了摸脑袋,却因为见识太浅薄而怎么也想不起来。
巴陵侯萧世隆。袁氏又道。
听到萧世隆,王大武才恍然惊醒,镇守北境负责襄阳的那个巴陵侯?
是的。袁氏点头,萧氏一族,自开国便世代镇守北方,可以说是整个楚国最顶层的存在。
王大武呆愣住了,他没有想到一次偶然的出手,竟会惹上这样的大人物。
这样的家世,其子弟怎是这种人?王大武挑眉道。
袁氏听后,皱起了眉头,因为这种事情,萧家不止是第一次出现,确却来说,是整个楚国的贵族都弥漫着这种风气。
萧氏乃将门,其家主萧世隆长年镇守关外,萧家长子也在军中,对于子嗣的管教必然疏忽,这位长孙的生母早年病故,现在应该是由其姑母,巴陵侯的幼女在照看。袁氏继续说道,
娘子与之相熟?王大武见她知道得如此详细于是问道。
只是认识,算不得相熟。袁氏回道。
多谢娘子提醒。王大武答谢道。
是奴家该谢郎君才是。袁氏又说道,还不知道郎君的名讳。
王大武摇了摇头,并不打算把名字说出去,因为只要他离开京城,回到西北边境,又或者是东境,那么萧家就算再有权势,也越不过军营,况且自己第一次进京并没有什么名气,说不定那萧家长孙都不认识自己。
郎君不愿说,一定有是不愿的理由。袁氏没有继续追问,随后将自己的住址给了王大武,若是今后遇到了什么麻烦,郎君可到此处来寻奴家。
好。
※ ※ ※ ※ ※ ----
翌日
楚宫
臣,竟陵王李宣,恭请圣安。一大早,竟陵王李宣就来到了父亲的寝宫视膳问安。
昨夜因为太过高兴而多喝了几杯的楚皇刚从龙榻上醒来。
皇帝站在屏风内更衣,李宣则跪在屏风外,原先昏定晨省的皇子,本是南阳李隆,李隆死后,皇帝便将疼爱都转移到了聪慧的第六子身上。
起来吧。
竟陵王起身退到外殿,此时少府太官令早已将膳食备好。
竟陵王走到桌前开始试菜,待菜品试好,皇帝也更衣走了出来。
陛下。李宣恭恭敬敬的站在一旁。
皇帝走到御座上,经过一夜歇息,整个人都变得有精神了,这里没有外人,你我父子相称即可。
孩儿给阿爷请安。李宣遂改口道。
皇帝洗了把手,看着桌上经过李宣尝试而留下来的菜品,比往常少了不少。
阿爷,边境战乱不断,朝廷度支紧缺,孩儿便想可从宫中节俭。李宣当即解释道,只有保证了边关将士的温饱,方能有楚国境内的安宁,若朝中官员与百姓知道陛下在缩衣减食,必然也会效仿,朝廷征收赋税时,百姓心中的怨气自然也会减小不少。
皇帝听后,很是满意的笑了笑,比起只会准备各种珍馐讨好皇帝的李隆,李宣的能力与聪慧,显然更让皇帝满意,六郎有心了,如此甚好,若是你的几位兄长有你一半聪慧,又何至于走到今天这样的局面。
皇帝说着,眼里突然闪过一丝哀伤,尤其是对于南阳王李隆,失踪至今还未找到。
阿爷,此次楚国能不倚靠燕国这个外力一举击溃敕勒,乃楚国之幸。李宣见皇帝哀伤,便连忙转移话题。
皇帝听后果然又展露了笑颜,此次西北之战的确赢得漂亮,就连朕都十分惊讶。
安昌县公神勇,以两万人马击溃敕勒六万余众,这样的局面,恐怕就是燕君慕容恒,也未必能大获全胜。李宣又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