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油腻书库>女生频道>大宋神探志> 大宋神探志 第197节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大宋神探志 第197节(2 / 2)

狄进并不知还有大佬强势围观,心态平和:“请他进来。”

很快一道清瘦的身影走入,拱手行礼:“狄同判!”

狄进还礼:“多谢阁下仗义执言,敢问尊姓台甫?”

来者微笑:“在下范仲淹,表字希文,苏州吴县人。”

狄进心头一震,这位当真是这个年代最值得尊敬的人了:“原来是希文兄,失敬!”

范仲淹奇道:“狄同判知道我?”

狄进道:“泗水开渠之前,我也曾打听过各地水利修筑的情况,泰州捍海堰是希文兄和张公纶合力为之,予我启发甚大,想必最迟到明年,捍海堰亦能修成,造福泰州百姓了!”

捍海堰确实是在北宋天圣六年修筑完毕的,历朝历代在其基础上修修补补,一直持续到新中国都在用,当然大家对它更熟悉的名称是范公堤,可谓功在当代,造福千秋。

范仲淹颇为欣然,甚至有种相见恨晚之感:“不瞒狄同判,范某此来,也是为了与你探讨如何治理地方水患!”

“希文兄唤我仕林便是!请!”

“请!”

文人有一个好处,士林的名望能消除身份上的隔阂,两人坐下,很快相谈甚欢。

狄进对于地方水利如何说服地主豪强,确实有些独到的经验,也了解到范仲淹将任教应天府学,应天书院也将因这位而名传千古。

说来有趣,如果按照历史进程,晏殊在天圣五年年初,就该被贬出京,但那时的朝堂上,正忙着官家生母案和八大王通辽案,晏殊依旧位列宰执。

结果转了一圈,在太后还政的第一波较量中,这位官家的老师还是被贬了出去,知应天府,如今又准备请范仲淹整顿学风。

这同样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为后来范仲淹大兴文教,纠正士风,作出铺垫。

聊着聊着,狄进提到了吕公孺,听出范仲淹的喜爱:“这孩子若能得希文兄在文教上的指导,想必日后更加不可限量!”

范仲淹抚须笑道:“我也很喜欢吕小郎君,若是他没拜仕林为师,还真想将他收入应天书院门墙,现在嘛,就不夺人所爱了,想来吕相公亦是不愿的!”

狄进听出了言外之意,微微一笑:“希文兄慧眼!”

不愧是未来的朝堂领袖,这种对于政局敏锐的洞察力,是洪迈之流万万也比不上的,而范仲淹对于现在的吕夷简,还评价颇高:“吕相公才识卓优,清慎勤政,有廉能之誉,绝人之才,仕林与他摒弃前嫌,亦是一段佳话啊!”

这不奇怪,吕夷简在真宗朝同样是道德君子,敢于和不平之事做抗争,还进言劝阻真宗封禅,为士人敬重,后来不知是年纪大了,心态变了,还是逐渐露出本性,变得一心揽权,任人唯亲,打压异己,独断朝纲,对于范仲淹也从最初的举荐提拔,转为一力打压,最终形成了两大士大夫群体的对决。

反观范仲淹,则始终如一。

狄进最佩服他一点的是,同样是私德无可挑剔的君子,范仲淹是严于律己,宽于律人,对于别人的非原则性错误是能够容忍并加以纠正的,在他的带领下,士风为之一正;另一位司马光,则严于律己,严于律人,恨不得天底下人人都如他一般模样,最终自然而然的,钻了牛角尖,朝堂政事也彻底走向极端化。

范仲淹并不知这位对自己的评价如此之高,他也是同样着眼于现在的人:“仕林若要回京,可别忘了泗水县,治理水患,万万不可半途而废,失了百姓之心,下次再治理,便是事倍功半了!”

狄进颔首道:“泗水县令张廷赞,是一位为民请命的父母官,有他在安抚地方豪强,我是放心的。”

“那就好!”

范仲淹由衷地道:“以仕林之才,回归京师,更能一展所长,还望《洗冤集录》能尽早推广天下,造福万民!”

狄进笑道:“承希文兄吉言!”

按照他自己的打算,在兖州同判的位置待上两年,把泗水县的水利工程完全修好,境内的弥勒教势力彻底消弭,第一任同判的资历,才最是完美。

当然,他真要在兖州把吕夷简拖上两年,拖过了拜相的时机,那吕家是绝对要跟他拼命的,到时候会闹得两败俱伤。

如今的情况,是大家各退一步,又各进一步,待得狄进来到窗边,望向远处秋高气爽的湛蓝天空,亦是不禁感叹:“没想到这么快,我就要回去了!如今的京城,又是怎样的局面呢?”

……

京师皇城。

崇政殿中。

赵祯将手中的奏劄,仔仔细细地看了一遍,连连点头:“好!好啊!吕相公是有心胸气度的,举荐《洗冤集录》更是慧眼识珠,得让中书好好议一议,如何将此书推行天下!”

张茂则侍立一旁,都不禁感到开心,因为自从晏学士被贬后,还是首次看到官家露出这般轻松的笑容:“如此一来,朕将仕林召回,大娘娘和群臣也不会反对了!”

第二百六十二章 《洗冤集录》里的学术之理

“恭喜同判召试馆职,回京录用!”

当京师的消息传来,泗水县令张廷赞前来恭贺,神情里既有些不舍,又为这位鹏程万里感到高兴。

国朝兴文教,认为书籍是教化之本,治乱之源,馆阁起初的作用是图书馆,渐渐的变为储备人才的地方,入任馆职成了升迁中央要职的捷径,官员皆以带职为荣,三馆学士更成为重臣的标配。

三馆具体是昭文馆、史馆和集贤院,宰相就分别兼着三馆大学士的馆职,首相为昭文馆大学士,次相为监修国史,末相为集贤院大学士,于是三位相公就被称为昭文相、史馆相和集贤相。

自然而然的,馆阁很不好入,不知多少人眼巴巴等着,进士及第是基础,还得经过考试,具体难度不低,真有官员考不过的。

狄进如今归京的理由,是地方治理有功,又著《洗冤集录》,朝廷考虑加以推广,召试回京,则显得更加重视,张廷赞自然为这位上官感到高兴。

最让他佩服的是,狄进在即将回京之前,还特意将泗水中参与水利的豪绅召集起来,耳提面命,做出安排,避免人走政息,让水患的治理半途而废。

有了这份态度,除非这群人胆敢触怒这位前途无量的三元魁首,接下来都是要乖乖配合的。

狄进对于这位泗水县令也很欣赏,这是一位拥有丰富基层经验,且脚踏实地,不好高骛远的官员,这样的人担任小小的县令实在屈才,若有机会,他自然会举荐张廷赞,到更能发挥其才干的位置上。

这就是门生故吏了。', '')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翻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