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油腻书库>女生频道>大宋神探志> 大宋神探志 第355节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大宋神探志 第355节(2 / 2)

“但正面战场不交锋,彼此的斥候谍探却少不了。”

“‘金刚会’的人手,极有可能出现在辽军中,机宜司训练的人手与这些老牌谍细相比,终究有所欠缺,若被对方识破身份,擒拿立功,既多了无谓的牺牲,又让这群丧家之犬重新有了安身立命的本钱,所以该避其锋芒时,就要避其锋芒!”

大荣复完全理解了:“是!属下遵命!”

狄进取出两封信件:“这一封是我的书信,这一封是‘金刚会’首领宝神奴的信件,其内有关系到辽主的安危大事,你派人先行一步,以我河东经略安抚司的名义,交到萧将军手上!”

“是!”

大荣复领命退下,眼角余光瞥了一眼不远处那些额头上隐现汗渍,眼巴巴等待的官吏,心头冷笑。

一群眼界低浅的废物,还想拿捏顶头上司,结果白白地将立功的机会拱手相让给别人,真是要感谢你们了。

“不妙啊!”

与此同时,刘光顺的表情也越来越难看。

经略安抚使掌一路兵民之事,但不直接管辖军兵,其下有若干员“备征将领”听候支配,也有“机宜文字”辅佐军务。

不过河东确实多年未有战事了,身为河东路勾当机宜文字,刘光顺看似地位不低,实则权势很小,具体军务职责根本插手不了,由此才要巴结韩氏父子。

但现在看来,他着实昏了头,怎么就看不清楚形势呢?

且不说那位韩知州,单看看旁边这个汗流浃背的韩大公子,如何能与马背上的那道笔挺身影作半分抗衡?

韩纲想要昂首挺胸,维持自身的风度,可不知怎么的,面对那个看都没看自己一眼的绯袍官员时,却有种面对父亲的压迫,竟是越来越紧张,最后还是忍不住,用袖子擦了擦额头上的汗。

恰恰就在这时,一道威严的年轻声音,终于传入耳中:

“过来吧!”

第四百三十六章 我的强势在你的想象之上

“狄相公!”

经略安抚司上下到了面前,齐齐行礼。

狄进端坐马上,淡淡地扫了他们一遍,开口道:“你们各自介绍一下,熟悉河东哪块山川地势?对于各地番人可有深入了解?边地辽夏动向是否查明?”

众人面面相觑,支支吾吾起来,尤其是刘光顺和韩纲,脸色最为难看。

将各地汇总来的文书,命胥吏整理一下,交予这位经略相公,那是没问题的。

可现在听这架势,是要走访各地,深入番部,探查前线,他们岂敢应一声?

不应没用。

官员和胥吏的穿着有明显区别,狄进的目光直接落在两人身上,点名道:“你二人先来回话!”

“是!”

刘光顺无奈,只有躬身应下,缓缓地道:“下官刘光顺,字叔达,保安军人士,于天圣七年末,调任河东路管勾机宜文字,自到任后,一心埋头于司内机要,并未涉及地方事务,今相公所言,下官难以应答,万分惭愧!”

管勾机宜文字,是宋朝都督、经略安抚使、招讨使、宣抚使的属官,掌机密文件,相当于后世的参谋加机要秘书,负责与军事有关的机密文件,包括写奏本、参谋军机、甚至有时要亲自带兵打仗。

历史上熙河开边的王韶,献上《平戎策》三篇,被神宗看中后,就任命为秦凤路经略司机宜文字,品秩虽低,却主持开拓熙河的事务,权力极大。

当然这种有天子青睐的,实权肯定比普通的机宜文字要大得多,在地方上,差遣永远只是一个表象,看谁说话更管用,还是要综合考量威望、功绩与背景。

而眼前的刘光顺,显然就没什么威望、功绩与背景,河东路太平惯了,在这一路任这个职务,立不了功绩,只能是苦熬磨勘。

狄进又看向年轻的韩纲:“你呢?”

说是年轻,韩纲今年也年近三十了,但在路一级的官员里面,这显然是年轻的,毕竟大多数人考上进士,都要而立之年,再从基层的县衙做起,能进一路帅司的,大多都要四十岁左右,韩纲的面容十分突出。

但韩纲看着对方“稚嫩”的面庞,想到这位比自己年纪还要小,却要和父亲平起平坐,同为待制重臣,甚至更得太后与官家信任,心里愈发别扭。

他缓了缓,开口道:“在下韩纲,字维弛,京畿雍丘人,于天圣七年初,调任河东路书写机宜文字,狄相公所言,非在下分内事,故而不知!”

说到这里,韩纲发现自己的语气似乎太硬了,赶忙学着刘光顺,补充了一句:“实在……实在惭愧!”

相比起管勾机宜文字的幕僚参谋之权,书写机宜文字简称书写文字,是秘书的秘书,多为官员亲眷充当。

毫无疑问,这更是混子,有一个好父亲,获得一份漂亮的资序履历,未来即便难当大任,爬到一方军州的位置上也是足够的。

狄进再扫视一遍其他胥吏,没有一人敢与他有丝毫的眼神接触,淡淡地问道:“偌大的帅司,就你们两位官员么,剩下的机宜文字、书写文字,还有勾当公事呢?”

韩纲低了头,又觉得心有不甘,听了这一问,硬梆梆地道:“剩下的人,都调走了,狄相公也该问一问机宜司,他们可要去不少人!”

刘光顺一惊,赶忙解释道:“狄相公容禀,机宜司身负要责,确实将人手调了不少去,一位书写文字,两位管理庶务的勾当公事,也在其列!”

“即便算上那些,还是编制不满,还有缺额!”

狄进暗暗摇头,算是深刻体会到,“澶渊之盟后,宋朝忘战去兵,武备皆废,只余西军可用”,这段后世的评价具体表现出来,到底是一副什么样的光景了。

试想连军队都武备皆废,忘战去兵了,与军事直接相关的部门,又能好到哪里去?

经略安抚司管的是一路军事,在二十多年前,辽国虎视眈眈时,河东路的编制是数一数二的,麾下有着大量的人手,军队、堡垒、补给、道路、情报、器械,各种各样的军务,能在最短时间,送到位于并州的治所帅司中。

现在……

基本废了。

河北那边的情况估计也差不多,唯一重视的也就是莅临边境的雄州。', '')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翻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