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列前端,十分醒目的是一位白发老者,端坐在马背上,精神矍铄,正是以枢密院直学士知并州,兼河东路经略安抚缘边招讨使的杜衍。
杜衍今年五十三岁,在民间已属老者,不过相比起原历史八十的寿数,还是年富力强,只是这位当年四十岁不到,就须发尽白,现在更是满头白发,看上去年龄反倒要更大些。
正常情况下,身为天章阁待制,经略安抚副使,能够等在界碑处已经表明了态度,但此番车队未到面前,狄进已然独自迎上,满怀尊敬地行礼:“杜公!”
杜衍打量着他,也没有见外地称呼官职,而是微笑着道:“仕林,老夫早就知道,你我会有共事之时,只是也未想到,这一日来得如此之快啊!你也上马,我们边走边说!”
“好!”
林小乙牵来御赐的骏马,狄进翻身上马,与杜衍并肩而骑。
两人见面的次数其实很少,起初在并州时还有几回走访,后来就全是书信往来了,数年不见,却全无生分,反倒有种熟稔与默契,狄进也不瞒着,将目前边关的局势,一五一十地讲述。
杜衍聆听,时不时地问上一句,俨然似当年聆听朱儿被抓的前后脉络一样,末了总结道:“以斗争求和平则和平存,当真是至理,强硬以待是目前最为正确的做法,但仕林,你将辽人压得太狠,他们也不会轻易咽下这口气的!”
狄进道:“愿听杜公教诲!”
杜衍抚须道:“在外交谈判上,你无疑做到了最佳,现在辽军将领萧惠,明明是主战派,却不敢否认已经订立的澶渊盟约,将犯界掳掠的罪行推给盗匪,这份态度其实已经是放软,可无论如何,不希望双线开战,同时与辽夏交锋的,毕竟是我朝!”
狄进沉声道:“确实如此!”
杜衍接着道:“辽帝清楚这点,辽庭的臣子也清楚这点,所以才会派出萧惠这个主战派前来关外,摆出虎视眈眈的威吓之势……只是他们也没料到,我朝会任命你来经略河东,而你的表现又如此强硬,萧惠现在拿你无可奈何,但如果最后三万铁骑撤走,什么都不做,你让辽国君臣如何下台?”
狄进连连点头:“杜公所言极是!”
“行啦!”
杜衍看了看他,微笑道:“对待老夫,你若是也拿出应付上官的那一套,那老夫可就要真的教训教训你了!”
狄进赧然一笑:“学生在杜公面前,永远都是学生,此番确实有些准备,辽人真要咽不下这口气,还是要拼一拼的!”
杜衍面容顿时肃然起来:“你准备与辽人开战?”
“是辽军会派出小股部队,佯装盗匪,攻我边防!”
狄进道:“正如杜公所言,辽帝之前为了大局着想,已经对夏州李德明让步了,倘若如今数万铁骑集结于边地,既不入夏州,又不攻我宋地,那朝野上下,颜面何存?”
“所以当萧惠被压制到一定程度,全面宣战他不敢,但派出部分骑兵,小规模地打上一战,他确实会那么做!”
“而唯有拼过这一场之后,才能打破辽国虎视眈眈的格局,让宋辽边境重新迎来和平与安定!”
杜衍抚须沉思,目光凛然。
这件事非同小可,有鉴于朝堂上普遍对于辽人的畏惧之心,若是传回京师,恐怕要引起轩然大波。
不过狄进的意思也很清楚,现在的局面是辽人自忖雄踞北方,高高在上,结果先被西夏算计,又被宋人无视,已经下不了台,所以是对方要率先开战,己方要做的,是如何防守?
但真的只是防守么?
杜衍心头一动,立刻问道:“你准备怎么办?”
狄进没有隐瞒真实的计划,他必须要争取到这位顶头上司的支持:“依学生之见,理应以攻代守,当然出动的也是小股部队,武将也是低品阶的武官,如王知州那般在军中素有威望的名臣,是不能轻动的,万一败了,局势就彻底被动了!”
杜衍皱眉:“可这样的将领,不容易选啊,你有人选?”
狄进道:“我确有一员将领举荐,请杜公定夺!”
此时双方的队伍已经会合,而一位面有刺字,却依旧英姿勃发的汉子快步跟随,此时随着狄进话音落下,沉稳地上前行军礼:“末将狄青,字汉臣,拜见杜相公,狄相公!”
第四百四十四章 让辽国摆清位置从实力从地位与宋说话
“狄汉臣!‘宁悔不击,不可悔不止’,是你说的话吧?”
杜衍居于马上,打量着行礼的狄青,微微一笑。
狄青沉稳回话:“确是末将浅见。”
这是西北战时发生的事情,狄青率军与西夏军交锋,取得了一场小规模的胜利,西夏军逃亡,宋军在后追击,结果追着追着,西夏军突然停下,狄青麾下都觉得西夏人被山川险要阻隔了去路,便要争先收割军功,唯独狄青担心是西夏人的埋伏陷阱,制止了手下进击。
结果西夏军离去,宋军上前检查地形,发现确实是一片深涧阻挡住了前路,不禁大为惋惜,也是唯有狄青不觉得可惜,还告知左右,“万一落其术中,存亡不可知,宁悔不击,不可悔不止!”
西军中许多将领对其放跑了这唾手可得的功劳而不以为然,刘平却对之颇为赞赏,连当时在陕西任转运使的杜衍都听说了,此时同样出言赞道:“用兵之道在于持重,面临胜利而能戒止,这是过人之处啊!”
狄进同样深感欣慰。
国朝二十多年太平,武臣其实是极为渴望开战,建功立业的,历史上狄青从军十多年,连个武官的品阶都没混到,仅仅是三班差使,但宋夏开战,短短三年之间,就屡立战功,一路升到了从五品的秦州刺史。
要知道宋朝的从五品基本是副国级了,三年时间从一位低阶武官晋升到这个级别,再过两年,就成为了武人巅峰的三衙管军,这种火箭般的升官速度,狄进都比不了。
而此世的狄青,由于保护官家生母李顺容有功,入品阶更早,却又没有在京师虚度光阴,早早请求外放,先至河东与夏人打交道,后至陕西与夏军交锋,如今已是正九品的右班殿直。
看似品阶不高,却是因为他不像其他西军将领看到夏军就嗷嗷往上冲,恨不得收割人头换作军功,难得的沉稳性情,令他入了军中上层的眼,主管一方堡寨,根基打得更加扎实。
这也是狄进将他调来代州的原因。
不能因为历史上的成就,便盲目地予以相信,毕竟人都是经过历练来的,所幸从狄青目前的表现来看,他已经脱颖而出,积累了相当的前线经验,是一位足以托付重任的出色将领,才有了此次任命。
狄青也时刻不忘昔日的指点:“多蒙狄相公交托兵书,告知将帅不知古今历史,终为匹夫之勇,末将才有今日成就。”
狄进解释:“我进京赶考那一年,恰在京畿客栈偶遇汉臣,见他英武不凡,出类拔萃,生出亲近之意,后来多有往来!”
两人同姓狄,哪怕没有直接的亲属关系,一旦有了提携的关系,也基本被视作一路,与其遮遮掩掩,不如坦然对待。
“原来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