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油腻书库>女生频道>大宋神探志> 大宋神探志 第462节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大宋神探志 第462节(2 / 2)

两府宰执都不见得有如此煊赫的气象,公子能得到这般待遇,他们自然与有荣焉。

吕公孺则仔细观察每一位到访者,很快皱了皱眉,拍马往前靠了靠,来到狄进身侧低声道:“老师,这些人不少是京畿各县的士族大户,以前也来过我府上,只是没有这般齐……”

说到这里,吕公孺顿了顿,提议道:“老师,他们没有注意到我们,要不要先从侧门入?”

“不必!”

狄进淡然道:“走!”

由于他随从太少,一开始确实不惹人注意,直到近了前去,那副年轻的熟悉相貌和常人难以企及的威仪,让等待的人纷纷侧目,然后大喜地围了上来:“可是狄直阁当面?”“拜见狄大府!”“我等苦候狄大府多时啊!”

“狄直阁”,是官场的规矩,除了相公这种泛称外,一般高官都是以文学职位称呼,狄进之前是天章阁待制,可称为狄待制,现在他是天章阁直学士,便是狄直阁,什么时候成了天章阁学士,那就可以称为狄天章了。

“狄大府”,则是当地主官的称呼,权知开封府的主官,一般被称为大府,而生活在开封府的百姓,也会做出这样的称呼,以示亲近。

现场的人以这种称呼为多,满脸堆笑,点头哈腰。

这何止是京师新贵,接下来京畿之地有相当一部分权力,都是由面前这位重臣来行使的!

“我初到京师,尚未至吏部,未正式领受权知开封府的差遣,诸位的称呼错了!”

然而他们巴结的语气,换来的的却是一张平和的面容,与不容置疑的声音:“现在散了吧,更改了拜帖,再来投递!”

第五百四十二章 前面几任治下都不太平

“大伯!”

门前的访客纷纷散去,门后又有一群人迎出,狄进见状即刻下马,上前行礼。

来者是狄元昌,狄元靖一辈的长兄,如今并州狄氏的族长。

“六哥儿!六哥儿越来越出息!光耀门楣!光耀门楣啊!”

狄元昌满脸激动,抓住狄进的手就不松开了。

想到当年冬至祭祖时,狄氏各房族人从各地赶来,零零散散不过三十多位,那副衰败的景象,再看看如今门庭煊赫的场面,这位大伯顿时老泪纵横。

其实封疆大吏同样威风,然河西路确实贫瘠,此前刚刚收复,很是动荡,在许多人眼中不是什么好去处。

而权知开封府就不一样了,这是天下瞩目的高官重臣!

狄进扶住激动的大伯,带着他往家中走去,嘘寒问暖了一阵后,讲到了此次请家中长辈来京师坐镇的关键:“父亲当年的事情,还要向大伯请教!”

“六哥儿,认亲乃天大的事情,你之前就该让老夫去河西,不可顾念其他啊!”

狄元昌正色道:“老夫当时还真以为三弟回来了,没想到啊没想到,竟是贼人居心叵测,假冒认亲,哼!现在有老夫在,绝不容许他们以假乱真,颠倒黑白!”

他是真的上了心。

狄元靖这一脉,之前与家族的关系就不深,更偏向于江湖之风,后来狄湘灵年纪轻轻,也用铁锏在并州打出了威名,以致于家中不少人都挺惧怕这位十一娘子。

等到狄进高中三元,光耀门楣后,再是惧怕的也得来沾光了,而恰恰是因为这种心理上的威慑,至今没有出鱼肉乡里,败坏声名的恶徒。

狄元昌不敢为狄湘灵说亲,更担心日后狄进娶妻后,疏离本族,此前便千挑万选,将同辈的狄佐明、狄国宾、狄尊礼送来京师,听候调遣,结果又出了狄尊礼的事情,险些伙同外人,出卖族兄。

亲兄弟的感情若不妥善维持,都可能逐渐淡薄,何况亲族,狄元昌自是十分焦急,此番从并州来到京师,是真的很希望能在狄元靖的事情上帮到忙,所以马上表态。

“有大伯在,我便安心了!”

狄进笑笑,介绍了弟子吕公孺,又将其他亲属安排妥当后,告别众人,朝着书房走去。

穿过雕栏画栋的长廊,在假山、水池还有花木错落有致的分布中,是一座极为典雅的书房,还未入内,就有种赏心悦目之感。

而此时一道略显削瘦的身影,已然静静地侯在外面,恭敬行礼:“相公!”

狄进微微颔首,带着他迈入书房,桌上已然摆好了冒着热气的气饮,清淡悠然的香药味蒸腾,萦绕在房中。

狄进将滋补养身的饮子递过去:“辉博!这段日子辛劳了!”

此人正是杨文才,接过后品了一口,展颜笑道:“为相公奔走,是文才之幸,当不起辛劳二字!”

如今狄进的幕僚已经不止这一位,在河西投效的不下数百人,从中自然可以选出一批能人干吏。

不过那些人由于更适合当地汉番混杂的环境,如今大多留在了兴州,日后再作提拔,唯一跟着来到京师的,就是杨文才。

事实上以杨文才在河东河西的功劳,完全可以得举荐获官身,成为一名正式的朝廷官员,狄进原本也是准备这样安排的,但杨文才竭力要求继续追随,才将他带入京师。

准确的说,是杨文才先行一步,和林小乙等人整理宅邸不同,他打探的则是京师官场上的消息。

此时狄进安坐,杨文才立刻取出一部小册,娓娓道来。

首先,从前面几任权知开封府说起。

当年进京赶考,权知开封府的是陈尧咨,陈尧咨卸任后是钟离瑾接任,钟离瑾后是陈尧佐,陈尧佐后是王博文,王博文后是寇瑊,如今寇瑊卸任,才到了狄进。

事实上也没过去多少年,开封府衙就已经换了这么多任主官,看似奇怪,实则正常。

宋朝初期的三位开封府尹,太宗赵光义、魏王赵廷美和真宗赵恒,能在这个位置上任职很长时间,培养势力,而朝臣们的权知开封府,基本就没有能做满一任的。

最短的甚至没上任就给换了,大部分上任都不满一年,长的也就两年,如之前的陈尧咨,干满两年,晋升入两府,已是很了不得了。

这个职务确实不好做,明面上权知开封府事,是掌京畿赋役、听断狱讼、屏除寇盗及劝课民众,但实际上,处于这个位置的,关键在于能否理顺京师错综复杂的权贵脉络,平衡局势,既能让吏治清明,又不触动各方深层次的利益。

这也基本可以视作入两府为宰执前的一场关键考验,如果能在权知开封府位上干得漂亮,才更有资格定国策,佐政事,上辅君王,下安黎庶,因此名相往往都有权知开封府的官场经历。', '')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翻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