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80章 抗旱准备(1 / 2)

1958年2月的奉天火车站,站台上积雪被踩得咯吱作响。陈樾紧了紧身上厚重的军大衣,呼出的白气在眼镜上结了一层薄霜。从大连开来的列车刚刚进站,车头喷出的蒸汽在零下二十度的空气中瞬间凝结成白雾。他的三位秘书早已在站台等候多时,小张手里捧着的搪瓷缸子冒着热气,在寒风中格外显眼。

"陈工,先喝口热汤暖暖身子。"小张小跑着迎上来,军棉鞋在雪地上留下一串脚印,"这一路辛苦了,听说列车在辽阳段还临时停车了?"

陈樾接过缸子,掀开盖子,热气氤氲中闻到熟悉的鸡汤香味。他啜了一口,滚烫的汤汁顺着食道滑下,冻僵的身体顿时暖和起来:"还是老刘家的炖鸡?这当归的味道错不了。"

"可不是嘛,"小张笑着接过空缸子,又从挎包里掏出个油纸包,"刘厂长听说您要回来,特意杀了只三年的老母鸡,加了当归、黄芪,炖了整整一宿。这还有两个刚出锅的猪肉大葱包子,您趁热吃。"

回到奉天兵工厂的办公室,陈樾发现这里比他离开时更加拥挤了。原本宽敞的办公室现在摆满了图纸柜和样品架,墙角还堆着几个木箱,上面用红漆写着"精密仪器,小心轻放"。他脱下大衣挂在门后的衣钩上,立刻召集了各车间主任开会。

宽大的会议桌上摊开着"泰山号"的优化方案,足有半尺厚的文件堆占据了桌面中央。陈樾的手指在文件上轻轻敲打,发出沉闷的咚咚声。

"这些资料明天就发往大连。"陈樾拍了拍文件堆,激起一小片灰尘,"老李,你亲自送一趟,要亲手交给王总工。"他顿了顿,从抽屉里取出一个牛皮纸信封,"这个单独给他,就说是主炮稳定系统的补充说明。"

老李点点头,在本子上工整地记下"大连,王总工,主炮资料",又在旁边画了个五角星作为重点标记。这位四十多岁的前部队文书做事一丝不苟,三个秘书里数他最让陈樾放心。

散会后,陈樾独自站在办公室的窗前,望着厂区里忙碌的景象。三年前这里还只能生产些简单的枪械,车间的机器都是日伪时期留下的老古董。如今崭新的厂房一字排开,国产的机床发出有节奏的轰鸣声,工人们穿着统一的蓝色工装来来往往。他的目光不自觉地飘向墙上的日历——1958年,一个在他记忆中特殊的年份。

"小张,"他突然转身,差点撞到正在整理文件的小张,"去把气象局的年度报告找来,越详细越好。特别是华北、华东地区近五年的降水数据。"

小张愣了一下,手中的文件差点掉在地上:"气象报告?陈工您要改行当天气预报员啦?"她开了个玩笑,但看到陈樾严肃的表情,立刻正色道:"我这就去联系气象局的老同学。"

当晚,陈樾的办公室里灯火通明。桌上摊开的气象资料显示,今年北方的降水量明显偏少,黄河部分河段已经出现历史最低水位。他翻开笔记本,在上面写下"抗旱"两个大字,又重重地画了三个圈。墨水渗透纸张,在下一页也留下了痕迹。

三月的奉天,积雪刚开始融化,厂区道路变得泥泞不堪。陈樾的办公室里多了十几张新面孔——从全国各地抽调来的农业机械专家。这些穿着各式各样工装的技术人员围在一台奇怪的机器旁,议论纷纷。有人戴着厚镜片的老式眼镜,有人穿着沾满油污的棉袄,还有人拿着算盘在计算什么。

"这是...钻井机?"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工程师弯着腰,用放大镜打量着机器侧面的齿轮组,"但和传统的冲击钻不同啊。"

陈樾点点头,拍了拍机器侧面的一个圆筒:"这是旋转钻头,效率能提高三倍。"他转动一个手柄,内部的齿轮组发出清脆的咬合声,"采用液压驱动,一个班组就能操作。"

年轻的技术员小王蹲在地上,好奇地摸着那些锋利的合金齿:"这材料...没见过啊?这么硬却又这么轻。"

"碳化钨合金。"陈樾简短地回答,实际上这是系统根据后世技术优化过的配方,"可以钻到地下200米,一天能完成三口井。"他没说的是,这个设计参考了二十一世纪的水文钻机技术,只是用现有材料进行了替代。

接下来的日子里,陈樾带领团队开始了疯狂的设计工作。设计室里烟雾缭绕,六个大功率电扇开到最大档也驱散不了三十多人呼出的热气。黑板上的公式擦了又写,写了又擦;地板上散落着草稿纸,上面画满了各种机械结构图;角落里堆着十几个空暖水瓶,食堂的大师傅每天要送三次茶水。

"抽水机的密封问题怎么解决?"来自上沪的老技师推了推眼镜,"橡胶密封圈在高温下容易老化。"

陈樾从样品架上取下一个黑色的圆环:"试试这个,丁腈橡胶,耐高温性能好很多。"

"聚乙烯管材的配方还差点意思..."年轻的女技术员小刘皱着眉头,"低温下容易变脆。"

"加入5%的碳酸钙试试。"陈樾在笔记本上画了个分子结构图,"可以提高韧性。"

"人工降雨弹的碘化银配比需要再测试。"负责火工品的老赵叼着烟斗说,"昨天的试验云层形成不够理想。"

四月中旬的一个雨夜,陈樾正在审阅拖拉机传动系统的图纸,突然一阵眩晕袭来。他下意识抓住桌沿,却把墨水瓶碰翻了,蓝色的墨水在图纸上洇开,正好覆盖了变速箱的关键部位。

"陈工!"值班的小张惊呼着冲进来,扶住摇摇欲坠的他。

陈樾摆摆手:"没事,就是有点..."话没说完,眼前一黑,整个人向前栽去,额头重重磕在桌角上。

再次醒来时,他发现自己躺在厂医院的病床上。额头的伤口火辣辣地疼,右臂上插着输液管。小张正红着眼睛和主治医生争论什么。

"必须卧床休息一周!"医生斩钉截铁地说,手里的病历本拍得啪啪响,"他的血糖低得都快测不出来了!血红蛋白只有8克,胃溃疡又犯了,还有轻微脑震荡!"

小张转头看见陈樾醒了,立刻扑到床边:"陈工您吓死我了!突然就..."她的眼泪吧嗒吧嗒掉在白色的床单上,晕开一个个小圆点。

陈樾虚弱地笑了笑:"图纸...拖拉机变速箱的图纸..."

"都什么时候了还想着图纸!"小张的眼泪流得更凶了,她从口袋里掏出一面小镜子,"您看看您自己,眼窝都凹进去了!知道您这三个月瘦了多少吗?十五斤!"

陈樾试着坐起来,却被闻声赶来的医生按了回去:"躺着!从现在开始,你被强制休假了!"医生转头对小张说,"去告诉厂领导,陈总工需要绝对静养,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打扰!"

说是休假,陈樾的病房很快变成了临时办公室。每天都有技术人员来"探病",实际上却是汇报进度。病床上的小桌板堆满了图纸,护士来打针时,常常要先把图纸挪开才能找到下针的地方。小张不得不站在门口当"门神",严格控制每个人的探视时间。

五月底,第一台手扶式拖拉机样机下线。陈樾不顾医生阻拦,拄着拐杖亲自到试验场观看测试。当那台红白相间的小机器"突突突"地开进田间,黑烟从排气管喷出,轻松完成耕地、播种等一系列动作时,围观的技术人员和农民都欢呼起来。老农们粗糙的手掌抚摸着锃亮的金属外壳,眼中闪着惊奇的光。

"神了!比牛快多了!"一位满脸皱纹的老农摸着拖拉机的轮胎,爱不释手,"这一上午干的活,顶我三头牛干一天!"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