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从未过问过栾明英办案,栾明英在扬州调查几日后,便去了金陵,一个月后传来了信,说是扬州一个大盐商怕苏转运使手里有自己贩卖私盐的证据,铤而走险,所以找了金陵的人绑架林海。
这个大盐商也痛快承认了,之后便是问斩抄家流放……
栾明英就痛快结案了,但林海从苏盐运使那里拿到的东西也就暴露了。
在栾明英问起来的时候,林海回答:“因涉及盐政之事,我也不知匪徒说的东西是这个东西。下官已经密呈陛下,不便给大人。”
栾明英虽有不悦,可也没多说什么。
临走时,却和周铎说道:“虽然林海上书,让你遭到斥责。可目前,你还是不要记恨。”周铎忙道不敢,他是有些埋怨林海,但称不上记恨。
栾明英把证据的事和周铎简单说了,“我本想借机发难,可是被他自两拨千金,又被他呈给了陛下。可见他这个人考虑周全,又有陛下的宠信。”
周铎原就无意和林海对立,听了这话忙说道:“我们一向井水不犯河水。”
栾明英这才放心,俩人喝了一夜的酒。后日,栾明英准备回京城的时候,接到了锦衣卫的送来的密折,让他按照苏盐运使的证据查江南的官员。
栾明英才恍然明白,为何陛下非要宗室子跟着了,建宁帝是早就料到江南之行必会掀起大波澜。
第27章 司徒渊这个人
苏襄发现泰州淮南盐场称盐的秤砣有问题。
一般盐商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会想尽办法多夹带盐,用得法子无非是盐包夹带,贿赂核查监督官吏等,很少会有人对盐秤动手脚,因为核查时用的秤都是由工部统一制作的标准秤砣,精铜质地,上面还刻着年代和重量。建宁帝亲政那一年铸过一次,秤砣分为100斤一个、50斤一个、20斤一个、10斤一个、5斤一个、1斤一个。
苏襄是无意之中看到了秤砣,随手称了一下,觉得不对劲,后又把所有的秤砣过了一边,发现本该是16两为1斤,这些秤砣却是17两为1斤,盐商无需做其他手脚,就可以光明正大的“偷”官盐,即便被发现了也可以说是官府的事,官府的人做事不谨慎。
苏襄知道后惊了一身冷汗,这些秤砣是何人铸造?为何又有工部的标志?是什么时候启用的?是谁调换的?
而且如果揭开这件事情,会把所有从泰州盐场领盐的盐商得罪,其中不乏和高门联姻的。
可苏襄又怕事发了牵扯到自己,便偷偷换了秤砣。苏襄知道自己发现这个事,并不得善终,所以早早封存了秤砣和相关书册,交给了自己的外室保管。又为了掩人耳目,故意向盐商索要贿赂以此自污,可那些盐商或者说是盐商背后之人仍不肯放过他,丢出了木盐商这个替死鬼和诱饵,苏襄查办了木盐商后,被倒打一耙,说苏襄故意诬陷,苏襄因此被贬官,后因以为身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