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 32 章 预警(1 / 2)

2008年1月12日清晨,凛冽的寒风裹挟着细碎的雪粒,在燕京大学校园里肆意呼啸。

9点整,李毅飞站在地质学院伊院长办公室厚重的木门前,指节悬在半空,内心翻涌着难以言喻的紧张。他深吸一口气,终于敲响了门。

“请进!”一个温和而沉稳的声音从门内传来。

李毅飞推门而入,办公室内温暖的空气瞬间包裹了他,与门外的严寒形成鲜明对比。

伊院长正伏案处理文件,见到李毅飞进来,他摘下老花镜,脸上露出和蔼的笑容:“是毅飞啊,快进来坐。找我有什么事?看你脸色不太好,别着急,慢慢说。”

李毅飞没有坐下,他面色凝重,将手中那份沉甸甸的文件轻轻放在伊院长宽大的办公桌上。“伊院长,打扰您了。有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恳请您务必看看这份资料。”

伊院长注意到李毅飞眼中少有的严肃和急迫,心中微微一沉。他拿起文件,封面上清晰的标题映入眼帘:《山省山县地质活动及潜在风险初步分析报告》。

“院长,”李毅飞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绷,“这份报告的基础,源于我在图书馆查阅地质资料时产生的一些疑问。

后来我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为了验证这些想法,前段时间我专程去了山省山县进行实地考察。”他顿了顿,组织着更严谨的语言,“通过在当地进行的一系列地质检测和水文观测,我发现了一些值得高度关注的异常活动迹象。

综合现有数据和模型分析,我认为在未来数月内,山县区域存在发生较大规模地质灾害的显著风险,其潜在影响范围需要引起重视。”

伊院长的神情瞬间变得极为严肃。他翻开报告,里面的内容详实而系统:整理分析了区域历史地震活动特征、近期观测到的水文异常波动、对部分重点区域建筑结构状况的初步评估……每一项数据都有来源或说明,分析过程也力求清晰。

虽然伊院长本人并非地质工程一线专家,但他多年的科研管理经验和常识告诉他,报告所指向的风险绝非小事。他的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报告纸张,内心进行着激烈的权衡。

如果报告所提示的风险是真实的,一旦灾害发生,后果将是灾难性的;

但如果基于这份报告贸然采取大规模行动,而最终风险未能实际发生,不仅会造成巨大的社会资源浪费和恐慌,李毅飞本人也将面临巨大的质疑甚至学术声誉危机。然而,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和教育管理者的责任感最终占据了上风。

他拿起桌上的电话,拨通了一个号码,语气是前所未有的郑重:“老魏,你现在方便吗?立刻到我办公室来一趟,有急事需要你判断。”

电话那头的魏教授是学院资深的地质灾害研究专家,他立刻从伊院长的语气中听出了事态的严重性,没有多问一个字:“好,马上到。”

大约十分钟后,一阵略显急促的脚步声由远及近。

办公室门被推开,魏教授走了进来。他身材不高,头发花白,厚厚的镜片后是一双锐利而专注的眼睛。

他扫了一眼办公室内的气氛,目光立刻落在伊院长手中的报告上。

“伊院,出什么事了?”魏教授直接问道。

伊院长将报告递给他:“老魏,你马上看看这份报告,重点是里面的数据和初步结论。”

魏教授接过报告,看到标题和落款“李毅飞”的名字,眼中闪过一丝惊讶,随即拉开椅子坐下,立刻沉浸到报告中。

办公室里只剩下他快速翻动纸页的声音和窗外寒风的呜咽。李毅飞和伊院长都沉默着,空气仿佛凝固了,弥漫着紧张与期待。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将近一个小时。魏教授终于抬起头,脸色是前所未有的凝重。他摘下眼镜,揉了揉眉心:“伊院,如果……如果这份报告里提到的异常活动迹象和初步分析方向是可靠的,那么……山县区域面临的地质风险形势相当严峻。

其潜在的破坏力,需要我们以最高级别的警惕来对待。”他转向李毅飞,目光如炬,带着专业审视的锐利,“毅飞同学,报告里提到的一些关键数据,来源于几种非常规的测量方法,使用的设备在目前的通用监测网络中并未普及。

你能详细说明一下这些设备的来源和数据的获取过程吗?这对于判断数据的可信度至关重要。”

李毅飞早有准备,他保持着镇定:“魏老师,您提到的那些特定参数,主要是使用我自行设计组装的一套信号采集装置获取的。”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