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油腻书库>玄幻奇幻>净土十疑论> 第一集《净土十疑论》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集《净土十疑论》(1 / 2)

净界法师讲解

《净土十疑论》,诸位法师,诸位居士,阿弥陀佛!好,大家请放掌。

学人这次很欢喜有这个殊胜的因缘,来跟大家共同学习《净土十疑论》。基本上,我们身为一个佛弟子,每一个人学佛的因缘是有差别的。有些人是在顺境的因缘来修学佛法,也就是说,有些人过去生有一些布施、持戒的善业,所以他今生有一些安乐的果报,那么从安乐的果报当中,他对三宝生起了信心皈依了三宝。但是有些人是在逆境的因缘而皈依了三宝,也就是说可能有些人,他过去生当中造了一些罪业,所以他今生有很多的逆境、障碍,这个障碍的刺激,他也皈依了三宝。

所以我们拢总来说呢,在整个佛弟子的因缘当中,每一个人修学佛法的因缘是有差别,但是有一点是我们共同点,就是我们学佛的目标是一样的。那么我们每一个人修学佛法的一个根本的目标,就是希望离苦得乐,我们希望能够透过佛法的修学,使令我们今生的生命,乃至于来生的生命,能够离开痛苦而得到安乐。在这一点的目标上,我们每一个人是相同的。

那么谈到离苦得乐,我们就必须要先确认痛苦的根源在哪里?因为我们不知道痛苦的根源,我们就不可能把痛苦的根源消灭掉,所以离苦得乐就变成不可能。当然我们从自己生命的经验当中,我们会知道,比如说我们今天没有饭吃,我们感到痛苦,或者是有些不如意的境界出现,我们也会有痛苦的感受出现,但是这都不是痛苦的根源。

从佛法的教授里面,佛陀告诉我们,整个生命当中痛苦的根源在于生死的流转。也就是说当我们在三界得一个生命,每一次的受生就会累积很多很多的痛苦,所以一切痛苦的根源,是生死流转的痛苦,它对我们的影响最为深刻,也最为久远。所以佛陀在《法华经》上说啊,三界的生命讲一个譬喻,就像是

“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

佛陀的智慧,他提醒我们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就是我们在三界里面得一个生命体,不管你是一个人道的众生,或者你是一个天界的众生,或者是一个畜生道的众生,这个生命的本质就是一个火宅,它就是一个起火燃烧的房子。虽然我们过去生有一些善业,这个房子当中有一些可乐的资具,但是这个起火燃烧的房子的本质是不能改变,就是你在三界得一个生命体,你就必须要受老病死的这个大火的燃烧。所以受这个老病死痛苦的逼迫,这件事情是不能改变的。

我们在三界的房子当中,可能有一些美好的资具,美好的眷属,但是这个房子是起火的,这个是不能改变的,无常大火。所以身为一个佛弟子,我们应该有一个深刻的体验,当我们想到要离苦得乐的时候,那么解脱三界的生死,就是如何从三界的生死当中解脱出来,这是一个非常根本的问题。因为当我们三界的流转不能够解脱,那离苦得乐,我们永远不能做得彻底。当然这讲到一个修行的根本。在我们离开三界的生死的方法当中,在大乘的经典当中,我们有两个差别的传承:

第一个,我们选择自力的法门。祖师说的,所谓的圣道门,就是我仰仗我内心戒定慧的观照力、调伏力,来消灭三界的一个因——所谓的无明。那么仰仗自己的戒定慧来断除烦恼,而出离三界,这样子的一个方法,我们叫作“难行道”,因为它不是一生一世能够完成的。

第二个,就是我们仰仗佛力的方法。仰仗弥陀本愿的摄受到净土去,那在个清净的环境当中,修习戒定慧,在净土而完成我们内心的戒定慧圣道。因为这个法门是今生能够成就的,所以祖师叫作“易行道”。

那我们今天跟大家讨论的,一个解脱生死法门,就是净土的易行道法门。这个《净土十疑论》,它是用一种问答的方式,智者大师以十个问答的方式,把整个净土的因果,一个差别的内容做了一个详细的说明,使令我们能够真实的对弥陀的功德,生起断疑生信的一个目的。

好,我们看今天的讲义:

《净土十疑论》导读

这个“导读”的意思,就是说,因为我们时间有限,所以我们只是提出一些扼要的文字来说明,并没有把《净土十疑论》的全部内涵标出来,它是一个删繁取要的一个导读。

甲一、舍离众生疑

那么我们首先看第一个,第一个疑问,就是“舍离众生疑”。首先我们看征问的部分:

乙一、征问

诸佛菩萨以大悲为业,若欲救度众生,只应愿生三界,于五浊三涂中,救苦众生,因何求生净土,自安其身,舍离众生,则是无大慈悲,专为自利,障菩提道!

我们做一个简单的消文、消释。

三世诸佛跟十方的菩萨,他们的内心是以大悲心为他的事业。在佛法的传承当中,有小乘的佛法跟大乘的佛法:小乘的佛法的内心是出离——出离心,当然他对三界,主要是观察三界的苦谛,所以是“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所以小乘根本的思想,是以出离为他的一个自体。大乘佛法是以大悲心来怜悯众生作为自体;身为一个大乘的学者,我们应该有大悲心来做自己的事业。因此我们应该依止大悲心,来救度一切众生。

换句话说,既然要救度众生,我们就应该要生生世世的留在五浊恶世,陪着众生来流转;因为陪着众生的流转,才能够有机会来救拔苦恼的众生。那么为什么反而身为一个大乘的学者,我们求生到净土去,内心当中“自安其身,舍离众生”。我们只顾到自己的安稳、清净,而舍离这些一起在三界流转的苦恼众生。那么这样子讲,是不是违背了我们的大悲心,障碍了我们无上菩提的道路?这个就是智者大师他所安排的第一个问题,以这个求生净土妨碍了我们整个大悲心的事业,来做一个问难。

乙二、释疑

我们看乙二的回答。回答当中我们分成三段,先看第一段:

菩萨有两种:一者、久修行菩萨道,得无生忍者,实当所责。二者、未得已还,及初发心凡夫。凡夫菩萨者,要须常不离佛,忍力成就,方堪处三界内,于恶世中,救苦众生。

那么菩萨当然是一个觉有情,是已经觉悟的众生;他内心当中已经透过佛法的修学,有一种光明的智慧来观照生命的真相。那么身为一个菩萨,有两种的差别:

一种菩萨是久修行的菩萨。他在佛法的修行的时间相当的久远,长时间的忏悔业障,积集资粮,他内心当中已经成就了无生法忍。“无生法忍”的意思,就是在无生的真理当中,能够安忍不动;就是对于我空、法空的真理,能够如实安住。当然他内心当中能够跟我空、法空的真理安住,他的心跟境界接触的时候,自然能够不为境界所转。这种人,当然他应该要负起度化众生的责任。

第二种是未得已还,属于初发心凡夫。第二种人就是我们一般的凡夫的菩萨。内心当中有一种要度化众生的慈悲心,但是我们内心并没有安住在真理,还是随顺于我们的欲望在活动——心随境转。就是我们内心当中,深深的受着环境的影响,我们的内心是有所住,圣人的心是无所住。有所住呢,这个环境就会影响到我们内心的相貌;当我们来到了清净的三宝,就容易生起清净心;但是我们回到家以后啊,跟染污的境界接触,我们就容易生起染污的心识。

换句话说,凡夫菩萨“要须常不离佛,忍力成就,方堪处三界内,于恶世中,救苦众生。”那么身为一个凡夫菩萨,我们内心当中并没有般若波罗蜜的忍力,虽然我们内心,有一种要使令众生离苦得乐的希望,但是我们自己(内心)当中,没有我空、法空的智慧,来调伏自己的欲望。这样子,我们应该要先亲近十方诸佛来修学圣道,才能够在杂染的世界里面救度众生。

这个地方,等于是说出一个重要的观念。在《菩提道次第广论》当中,宗喀巴大师把菩提心的修学,分成两个主要的次第,就是我们在观修慈悲心的时候,第一个次第就是一种内心的思惟修。就是我们今天刚开始,你必须找一个清净的佛堂,透过止观的修学,在内心当中去观察一切有情众生,跟你是一个母子的关系,他曾经做过你的母亲。在流转当中呢,他做我们母亲的时候,对我们有恩惠,所以我们应该抱着一种报答母恩的心情,来救度众生。

这个凡夫菩萨,他在修慈悲观的时候,他只是一种内心的思惟,并不能采取行动,因为他没有般若波罗蜜的我空、法空的智慧来自调,也没有种种的善巧方便来摄受众生。所以凡夫菩萨在修慈悲心的时候,应该要偏重在内心的思惟。所以说宗大师的意思在修慈悲观的时候,第一个次第是一种思惟修。

等到我们入了圣位以后,我们就能够做一种荷负修——以救拔众生为己任,实际的去付诸行动。这个地方就是把这个菩萨,身为一个凡夫菩萨,我们的责任是“要常不离佛,忍力成就”,跟这个久修行的菩萨,所做的工作是有差别的。这一段是做一个总说,我们看第二段的别名:

故《智度论》云:具缚凡夫,有大悲心,愿生恶世,救苦众生者,无有是处。何以故?恶世界烦恼强,自无忍力,心随境转,声色所缚。自堕三涂,焉能救众生!假令得生人中,圣道难得。或因施戒修福,得生人中,得作国王、大臣,富贵自在。纵遇善知识,不肯信用,贪迷放逸,广造众罪。乘此恶业,一入三涂,经无量劫;从地狱出,受贫贱身,若不逢善知识,还堕地狱。如此轮回,至于今日,人人皆如是。此名难行道也。

第二段,就是当我们身为一个凡夫菩萨,我们继续在三界流转会有什么过失,这段就加以说明。

首先,先引用《智度论》说,我们是一个具缚凡夫,这个“缚”就是一种烦恼,烦恼它会绑住我们的内心,当我们起烦恼的时候,我们控制不了自己。这个贪烦恼活动,做什么事,我们就去做了,也不管后果怎么样。那么我们的内心当中是受了烦恼的控制,纵然我们有大悲心想要留在恶世当中来救苦众生,但事实上这是做不到的事情。因为我们自己有很多的障碍不能调伏,有很多的私欲不能够解脱。

而且在这个恶劣的世界当中,我们所面对的众生是一种烦恼非常刚强的众生,而菩萨本身没有般若波罗蜜的我空、法空的忍力,很容易心随境转,为外在的六尘所系缚。当然内心有烦恼,又遇到染污的境界,就很容易堕落到三恶道去了。即使我们因为布施、持戒的因缘,来生生到人道当中;或者因为布施、持戒的修福,或者做国王大臣,富贵自在,那么在富贵的环境当中,遇到善知识,“不肯信用,贪迷放逸,广造众罪”。这也是一个重点。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