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默眼中的血丝比显示器上的代码还要密集。
他将所有数据——现场勘测、死者尸检、材料分析、湿度变化——汇集成一个庞大的逻辑模型,在常人看来混乱无序的节点之间,一条冰冷的线索正逐渐清晰。
他敲下最后一个字,一份名为《关于M8313楼梯事件的非物理性致死机制分析报告》的文档在屏幕中央生成。
报告的核心,是他大胆提出的“残响三要素”理论。
第一,介质。
特定物质,如M8313楼梯所用的受潮木材,能够像磁带一样记录下强烈的情绪或事件,成为记忆的载体。
第二,执念。
一段未被外界承认、被强行中断的强烈意愿,比如一次未能完成的死亡,会固化为一种近乎物理规则的存在。
第三,触发条件。
当环境满足特定要素,例如M8313楼梯的高湿度和踏上第十三级台阶这个仪式性的动作,就会激活介质中承载的执念,重现那个被中断的瞬间。
他将这份倾注了心血的报告匿名发送至市应急管理局与建筑安全协会的公共邮箱,邮件末尾附上了一句冷静而克制的附言:“这不是超自然现象,而是尚未被命名的自然现象。”
回应寥寥。
大部分收件人将这封邮件归入了垃圾箱,视作某个疯子的臆想或恶作剧。
然而,三天后,一封加密回信悄然抵达。
发件人是建筑安全协会的一名高级监察员,信中内容简短却令人不寒而栗:“我们无法证实你的理论,但我们最近收到了七起类似的投诉,不止楼梯……还有电梯、天桥,甚至老式住宅楼的阳台栏杆。”
与此同时,苏晚萤正在市博物馆的库房里整理一批新近的社会捐赠旧物。
她的指尖拂过蒙尘的箱子,最终停在一顶泛黄的塑料安全帽上。
帽子侧面印着已经斑驳的“宏远建筑公司”字样,生产日期赫然是1983年。
出于职业习惯,她戴上乳胶手套,小心翼翼地翻开安全帽的内衬。
一张被汗水浸透又风干的纸片从中滑落,是半张被撕毁的验收单,上面的字迹刚劲有力,与她在档案中见过的宏远公司项目总监赵明远的笔迹一模一样。
就在她戴着手套的指尖触碰到那半张验收单的瞬间,一股强烈的眩晕感猛地攫住了她。
眼前的一切都褪去了色彩,取而代之的是一片漆黑。
耳边是滂沱的雨声,冰冷的雨水仿佛正顺着她的脖颈流下。
一个年轻男人的哭喊声在空旷的仓库里回荡,绝望而凄厉。
她感觉自己仿佛跪在冰冷的水泥地上,视线只能看到一扇紧闭的仓库大门,门缝底下,三双沾满泥水的工鞋一闪而过,随即消失在黑暗中。
画面骤然消失,苏晚萤大口喘着气,后背已被冷汗浸湿。
她强忍着翻涌的不适,将那顶安全帽和半张验收单用无菌袋封好,立刻驱车送往沈默的私人实验室。
沈默看到安全帽时,眼中迸发出一种近乎狂热的光芒。
他没有去问苏晚萤的感受,而是直接将安全帽内衬的纤维样本放入了高精度质谱仪。
分析结果很快呈现在屏幕上,数据曲线诡异得令人心惊。
内衬纤维中检测出一种异常的蛋白沉积物,其部分化学成分与M8313楼梯死者脑脊液中发现的未知蛋白高度相似。
但关键在于,这种蛋白并非通过生物体的正常分泌产生,它的结构更像是一种……在极端情绪压力下由精神能量凝聚而成的物理沉淀。
沈默喃喃自语:“情绪凝结物……执念留下的痕迹居然是物理性的。”
为了验证一个更为大胆的想法——“残响”是否可以转移,沈默设计了一组严谨的对照实验。
他取来两块与M8313楼梯同批次、同材质的木材样本,将其中一块标记为A,放置在那顶承载着记忆的安全帽旁边,静置四十八小时。
另一块标记为B,则被严格隔离在信号屏蔽的恒温箱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