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油腻书库>穿越历史>两宋英雄传> 第三回 觅遗嗣文煜忠寻 破危局文昭献计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回 觅遗嗣文煜忠寻 破危局文昭献计(1 / 2)

《蝶恋花·春思》

小院深深门掩昼,燕子来时,自嫌春瘦。几度欲归归未就,夕阳红到阑干透。

十二曲阑闲倚久,满目凄凉,往事空回首。记得年时曾载酒,而今只有花依旧。

诗曰:

谁谓意气难熄灭,托孤悔业是天魁。

顾郎寻嗣接手护,引出后曜斗雄威。

首战不必难分胜,三龙捣水结义回。

重构初时聚义事,谱写新篇真光辉。

上回书道,众人计议已定。待至二更时分,顾范则怀揣郁澜涛手书,亦不取那九环大刀,只取了一条朴刀在手。黄文铭亦是轻装短打。二人悄没声息地踅出庄门,径奔新乐村而去。其余兄弟俱在庄上,专候二人消息。正是:才过幽冥坟冢路,又逢虎狼埋伏兵。

且说二人趁夜赶至新乐村口,正遇泼皮闹事。黄文铭眼尖,低声道:“兄长且看。“范则抬眼望去,但见五六个泼皮围坐村口,酒坛歪倒肉骨横。为首者袒胸露腹,额角刀疤映火光。正揪着老农勒索,吓得孩童哭嚎逃。二人本欲绕道,不料转身又见一队官兵执火把,钢刀出鞘巡夜来。亏得黄文铭机警,急忙拉范则隐入柴垛后。

黄文铭蹙眉道:“前狼后虎,如之奈何?”范则沉思片刻,忽露笑意,附耳低语。只见黄文铭暗取铁胎弓,轻搭狼牙箭。弓开如满月,箭去似流星。那支狼牙箭破空而至,但听“噗“地一声闷响,正中那泼皮头目心窝。那厮手中酒碗“当啷”坠地,踉跄两步,仰面栽倒在篝火旁。余众登时大乱,顾范则与黄文铭趁乱离开。

二人沿着村中幽径谨慎前行,借着月色寻至一座青瓦小屋前。范则轻叩门板,屋内顿时传来利剑出鞘之声。一个清冷女声隔着门扉问道:“夜半叩门是甚人?”范则连忙取出郁澜涛的书信和兵符,从门缝递入。片刻沉寂后,屋内突然响起婴儿啼哭声,接着门闩急落,一位年轻妇人慌张开门。只见她青丝散乱,未化妆容,怀中有一婴孩,啼哭不止,右手持剑未归鞘,左手秉烛照客颜。那妇人将二人让进屋内,反手紧掩门户。

二人进屋看时,但见屋内虽贫寒却齐整。一盏油灯如豆,照见五六个孩儿蜷缩墙角,大的不过十来岁,小的尚在襁褓中啼哭。旁边横卧一条大汉,那汉子怎生模样?但见:面若重枣,唇如涂朱,堂堂八尺五六身躯,细细三柳细髭髯,丹凤眼,卧蚕眉,手中握青龙偃月刀,这条汉子端的与关胜有七八分相似,堂上正中供着一处灵位,上书“梁山泊众好神灵位”。

顾范则闻言回首,但见那女子,二十六岁年纪,又细观其神态,见其容妆何如?观之如何?只见:

头戴一顶攒珠银丝冠,两缕墨发垂肩,身着月白广袖流云袍,腰间悬一枚羊脂白玉玲珑佩,行动时清响泠然。手执一柄泥金折枝梅纸扇,指节修长,腕间隐隐透出几分书卷清气。

正值豆蔻之年,温婉娴淑,若春花之绽,秋月之皎。肌肤细腻,如凝脂之滑;腰肢纤柔,似束素之约。眉黛轻描,翠羽之轻盈;笑靥如花,遮扇之仙降凡尘,其步态轻盈,若凌波微步,举止间流露出不凡之气质。肌肤之细腻,宛如初雪之纯净,触之若无物,观之若珍宝。腰身之纤细,如柳之柔,随风轻摆,尽显婀娜之姿。鼻若悬胆。

眉如远山之黛,淡扫轻描,自然天成。目若秋水,深邃而清澈,顾盼之间,自有一番风情。笑颜如春日之暖阳,温暖人心;齿若编贝,洁白整齐,启唇一笑,足以倾城。其美,非独形貌之丽,更在于气质之雅,内外兼修,实为人间之绝色也。

有诗为证:

玉冠墨发映清辉,广袖流云踏月归。

折扇轻摇春水动,海棠簌簌落人衣。

豆蔻风华意气稠,银丝攒珠衬星眸。

腰间玉佩鸣风露,一笑疏狂醉画楼。

亦有诗为证:

豆蔻年华正当时,玉立亭亭似新荷。

杏眸含露犹带怯,樱唇未启笑先涡。

青丝绾作双丫髻,素手纤纤扶门框。

虽是布衣荆钗饰,难掩灵秀出尘姿。

且看那女子泪痕尚湿,原来姓花名凤梧,籍贯安庆人氏,小字花郎,号为娇女郎,小李广花荣的远房表妹,此女原是唐代花敬定将军之后。那花敬定公后人迁居安庆,传至凤梧之父花成,又徙居清风寨。后花成身故,临终时将女儿托付与花荣照料。年小花荣五岁,虽未得兄长神射真传,却也弓马娴熟。这女子常独坐山涧,抚琴自娱,清音袅袅,穿林渡水。后投在智多星吴用门下,学得排兵布阵之法,端的智谋过人。梁山泊上一众好汉,俱尊她作“智武侯”。

有诗赞这凤梧道:

学得西川八阵图,双袖藏兵握虎符。

运筹帷幄千机变,十三载就兵谋熟。

策出孙武亦叹服,阵列卧龙亦惊殊。

梁山皆赞智武侯,花氏凤梧耀江湖。

又有一首诗赞颂这凤梧曰:

唐将花门有遗风,凤梧本是娇女娃。

祖承敬定唐时勇,父徙清风寄晚霞。

琴涧空山传妙曲,兵韬吴帐展才华。

神机不让武侯智,梁山谁不赞娇花?

又有小诗赞曰:

智者凤梧,女中英杰,

兵书满腹,武略千篇。

师从吴用,智计无边,

布阵排兵,如龙腾渊。

文武双全,箭簇穿杨。

剑胆琴心,勇冠三军。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

英雄儿女,英姿飒爽。

智武兼修,凤梧其名。

梁山泊内,声名远扬。

慧眼观世,英气冲天,

智武侯封,实至名归。

且说凤梧展阅书信,方知眼前之人乃是澜涛师弟范则,登时倒身下拜。范则慌忙搀住道:“贤妹休要如此!”当下众人叙礼落座。凤梧拭泪道:“自蒙公明哥哥托付遗孤,携众子侄离了梁山,辗转至这新乐村落脚。虽是穷乡僻壤,倒也得些天地灵气,五谷丰登,权且偷生。”范则拍膝叹道:“真个难为贤妹了!”又细问诸子近况,凤梧整了整衣衫,将诸般情由一一道来。

那关胜之子关铃,年方十九,生得面如重枣,丹凤眼、卧蚕眉,活脱脱关圣帝君再世。手中一柄青龙偃月刀,有万夫不当之勇,乃众小辈中第一人。呼延灼之子呼延钰,年方十五,使得好一对水磨八棱钢鞭,颇有乃父风范。其妹玉英,小钰四岁,生得杏脸桃腮,性子温婉可人,与徐宁之子徐晟两情相悦。那徐晟年长玉英一岁,使一条钩镰枪,端的是一对璧人,后结为秦晋之好。

那花荣之子逢春,年方十岁,深得其姑凤梧真传,文韬武略无一不精,尤其一张宝雕弓,百步穿杨,箭术直追其父当年。柴进之子柴福,年方九岁,使一杆点钢枪,虽年纪最小,却最是知书达理,众小辈皆以其为尊。董平之子董芳,年十一岁,生得剑眉星目,威风凛凛,一对绿沉枪使得神出鬼没,颇有乃父双枪将风范。张清之子张节,刚过十一岁生辰,飞石绝技已得其父七八分火候,百发百中。阮小二之子阮良,年近十八,水性极佳,其长女阮菲年方十二,亦能在浪里翻腾,常与宋清之子安平一处玩耍。小二幼女桂英尚在襁褓。李应之子李荣,年方七岁,一手飞刀绝技已显锋芒。总计梁山遗孤十二员,个个英雄年少,端的是一派兴旺气象。

范则手指左边那大汉问道:“这位好汉却是何人?”凤梧答道:“这位姓关名沧海,三十七八以内年纪,原是关胜哥哥的亲兄弟。当年随兄长一同上山聚义,后关胜哥哥病重之时,便将关铃托付与他。如今随我等同下山来,护持众家遗孤。因他生得赤面长髯,因其相貌酷似关圣帝君,江湖上都唤他作‘雄关圣’。”

有诗赞沧海道:

长髯藏英气,红面含神威。

青龙刀锋落,扫尽雷霆焰。

武圣有传人,梁山之义士。

名比杨业公,千古传英名。

又有小诗赞曰:

关胜弟所怀,共赴梁山泊。

兄长病榻前,重任临危受,

关铃承托付,责任重如山。

追随凤梧行,保孤志坚刚。

范则听罢,不觉潸然泪下,叹道:“真个苦了关兄与花家妹子!照料这许多遗孤,谈何容易?”沧海捋动长须,朗声笑道:“贤弟说哪里话!当日不能随公明哥哥同生共死,已是抱憾终身。今日护持众兄弟骨血,正是我辈本分,何言辛苦二字?”范则闻言愈加敬服,当下与凤梧商议定当,次日便差庄上得力伙计,备下车马,接众人到庄上安顿。

正说话间,忽见窗外寒光闪烁,剑影森森。但听得靴声囊囊,火把照得四下里通红。黄文铭拍案而起道:“大事不好!”范则急道:“定是前番射杀那泼贼头目事发,却不知何故惊动这许多官兵!”

话犹未了,门外梆子也似敲得震天响。众人面面相觑,只得拔了门闩。说时迟那时快,那领军的都监忽地一把按住门板,定睛将范则上下打量,不由失惊,啊呀一声道:“兀的不是顾家兄弟?怎地却在这里厮见!”只见那汉子,怎生模样?但见:

面如冠玉,目如鹰眼,剑眉弯月,狼臂虎腰,身长七尺,上济老女,下扶幼小,扶贫济弱,广交天下英雄客,不负江湖称赞名。

原来这条汉子姓殷名浩,表字唤为仁平,籍贯乃京兆府治所下宜寿县人氏,年方二十有七,祖上乃唐时秘书少监殷盈孙,后迁至宜寿县为官。其父殷天明曾在济州为官。因前任济州知府见他爱民如子,体恤百姓,端的是一副菩萨心肠,便举荐他做了本州兵马都监。此人生得面黄肌瘦,宽眉细眼,虎体猿臂,七尺以上身材,端的是一表人才,更兼文武兼备,胸藏韬略,枪棒功夫尤为了得。平日里轻财重义,挥金似土,专好结交天下豪杰。因其气度恢宏,有吞吐四海之志,江湖上都道他是“义通天”,更有人将他比作当世宋公明、晁天王,称他作“赛晁宋”。这殷浩在济州地界极有声望,但凡有英雄来投,不问出身贵贱,不计本领高低,必当推心置腹,以礼相待。

有诗赞这殷浩道:

虎臂能撑天柱裂,龙韬敢换世局才。

罡风荡垢清寰宇,义胆熔金铸甲鳞。

平生只守侠义道,赤胆忠心照丹墀。

江湖万里尊魁首,四海千秋仰壮怀。

又有一首诗颂这殷浩曰:

铁臂猿腰剑气深,黄面宽眉蕴慧心。

济世常怀唐秘书,安邦犹继汉良箴。

千金散尽英雄聚,一诺承当四海钦。

莫道儒生无胆魄,侠骨义气重千金。

又有小诗赞曰:

殷浩仁平号,长安故人家。

廿七岁风华,文武俱佳夸。

慷慨疏财处,义气贯长霞。

济州贤名扬,交游遍天涯。

英雄好汉慕,同饮江湖茶。

武艺精湛绝,英气映桃花。

不论高低贵,平等以待嘉,

义字心头挂,众人共称夸。

宋三郎身影,晁保正当家。

赛晁宋美誉,仁平德行嘉。

义通天赞誉,豪情荡九巴,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