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油腻书库>穿越历史>三国:王业不偏安> 第241章 连战连捷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41章 连战连捷(2 / 2)

堡中仅可容人十数。

另外,大吴又在山腰最窄处伐木垒土,以为堡寨。

每三五里,又设一烽火台,一旦有战事发生,白日举狼烟,夜里燃松脂,烟浓火烈,十里须臾可见。

蜀军前脚刚攻入一座小寨,后脚烽烟已报至巫关,如此,沿线守军便有时间做出应对。

而之所以如此分散兵力,沿途设下这么多关卡。

为的就是层层阻击,割蜀人之肉,削蜀人之骨了。

蜀军每前进一步,都要先填壕、再拆栅、后仰攻堡。

大吴将士却能躲在岩缝堡垒中放箭投石,一点一点,慢慢消磨蜀军的兵力与锐气。

待蜀军突破重围,杀至巫城,已经是损兵折将,士气沮丧,到时候就是大吴守军的主场了。

再则,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一开始交战的时候,往往是进攻方锐气最盛的时候。

所以说,现在弃关而走,非但不是什么见敌心怯、望风而逃,反而是在为大吴保留、积蓄更多的力量。

远远没到与一决死战的时机。

再说了,作为大吴宗室,即使弃关而走,难道区区潘濬,还能奈何得了自己?!

孙秀撤得很果断。

傅佥追得同样很果断。

然而不论这位荡寇将军撤退的命令下得再果断,于守关的吴军将士而言,都着实过于猝不及防。

“怎么就撤了?!”

“前线已经败了吗?!”

“怎么可能…山下烽火燃起都不足一个时辰吧?!”

吴军将士分散在山道堡垒各处。

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山下情状。

而荡寇将军军令虽下,却显然并不打算留下来殿后,而是留下了自己的将旗,让心腹敢死组织守关将士撤往下一道关卡。

一开始,吴军士卒以为荡寇将军殿后,撤退的时候还能维持秩序。

然而当有眼尖之人发现,荡寇将军并不在那面将纛之下时,这种慌中带稳的局面再也不存,吴军开始经典的弃甲夺路而逃。

我不需要跑得比蜀军快。

只要跑得比“袍泽”快就行了。

张固、雷布二将轻军追击,很快便追到了西林关门前,见关墙上的人似乎在逃跑,一时间惊疑不定,几百将士在关门前止步不前。

傅佥由于身披重铠,又在山下消耗了不少的体力,在小半刻钟后才终于赶至。

而这时候,张固、雷布二将也终于探明,寨中吴军真的在溃逃,无非是后面可能又有埋伏罢了,于是率军冲入寨中。

但却没有去搜刮寨中粮秣财宝,而是继续衔尾追杀而去。

很多时候,追亡逐北与否,敌人有伏与否,凭的就是赌,凭的就是运气,又或者说,一种感觉。

感觉对了,像孙桓追昭烈,擒龙伏虎都有可能。

感觉错了,像曹休追陆逊,徐盛追曹休,覆军杀将亦未可知。

战争的胜败,有时候真的是讲究气运的。

傅佥没有直接追击,而是与赵广一起登上西林关望楼,双双摘下狻猊铜面,极目远望。

不多时,二人又重新覆上铜面,缘梯翻下望楼。

傅佥率众继续跟在张固、雷布二将身后,衔尾追击,

赵广则率二百龙骧郎卫,以及统属于这二百龙骧郎卫的一千府兵,离开了唯一一条人为开拓的小道,进入了密林之中。

日落时分。

傅佥、张固、雷布所统汉军循着溃将孙秀一路追至石崖关。

石崖关吴军见宗亲孙秀奔来,不敢不开关相救,傅佥所统精锐直接衔尾登城。

吴军大惑大恐,举足无措。

于是汉军仅用一夜再破一关。

又两日后。

日落时分。

傅佥、张固、雷布诸将统率的五千余将士。

以及主动请缨而来的巴郡賨人首领龚顺、罗平、鄂何三将带领的五千余板楯蛮。

共万余战卒,趋至吴军深涧关。

大汉两日连破两关,势如破竹。

十余里外的潘濬等人已经反应了过来,再这样分兵作战,非但不能达到阻击汉军、削其锋芒的作用,反而会让大吴士气直接萎靡不振,甚至崩溃。

于是潘濬下令,直接把后三关的吴军将士共六千余人,派到了第三关深涧关,一同戍守。

另外,又从巫县及铁索北关派两千余人去戍守后三关。

一旦深涧关战事再不理想,那么守关将士再慢慢退回后三关。

但层层阻击的方针是不变的。

毕竟防守一方天然占优,如果不能利用山险、堡垒阻击削弱汉军,反而直接让汉军杀至巫县城下,直逼南北两座铁索关,那么大吴经营五六载的铁索江关究竟能不能守住,便着实是未可知之数了。

因为一旦战局如此演化,那么大吴为了守护这两道横江铁索,就不得不继续从巫城分兵。

而分兵之策的弊端,通过蜀军两日连破两关之事,已是显而易见。

——利于蜀军逐个击破。

蜀军完全可以凭借两道铁索关,对大吴实施一个围点打援之策。

所以,一定不能让士气愈盛的蜀军直接杀到铁索关前。

——须挫蜀之锐气。

而眼下,如何挫蜀军锐气?

潘濬已经有了完备的计划。

关键就在于,江南大山里那群伐山取道的蜀军。

孙俊、傅义、李肃三将数日前已经得他将令,增兵八千,共一万两千人控扼铁索关南关。

如今,他们已经张开了口袋,就等着那群伐山取道的蜀军伏兵进入瓮中,来个瓮中捉鳖。

一旦南岸汉军败下阵来,那么北岸汉军连战连捷而生出的锐气,也会因此受挫。

只是…南岸汉军一直没有动作。

潘濬也就不得不继续派兵前出,抵挡北岸汉军。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翻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