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正如张苍所言,只要他们在关中生活的足够好,世人就都会知道关中有吃不完的粮食,关中的孩子都有书读,会有越来越多的有志之士,会有越来越多正在寻找机会的富人进入关中。
土地就是这样,有人的土地价值千金,没有人的土地一文不值。
所谓治水改土,增收扩田,所求的不就是这价值千金的土地吗?
绕着敬业县走了一圈,程邈回到县府内,记录下此地发生的一切,他忽然又问道:“逃荒来的人也会进入渭北吗?”
张苍摇头道:“他们的多数留在了潼关,潼关很需要人手。”
翌日,天还未完全明亮,程邈与张苍就离开泾阳县,他也没有回咸阳而是一路驾车去了潼关,
张苍确实也要去一趟渭南,他如今暂代渭南郡郡守,渭南的许多事他都要亲自过问。
天边刚出现光亮,马车过了安静的敬业县,从山下的商颜乡路过,一路穿过一片沃野,朝着潼关而去。
以前从渭南去潼关的路并不好走,如今修了一条弛道从潼关北面的黄河边,直通咸阳城,马车一路前行十分的顺畅。
张苍与程邈来到潼关城下,已快近午时,刚走入潼关城就能听到郎朗的读书声。
司马欣迎接张苍与程邈一起入城,并且邀请这两人吃潼关特有的河鲜。
现在的潼关,的确就是一座巨大的学城,几乎大半个关中的孩子都在这里读书。
每天的上午时分,整座城都会有郎朗的读书声,这些孩子如同在比谁的读书声更大。
如果仔细听,能够听清楚他们是在读墨家的兼爱。
秋雨落下的时候,学舍给读书的孩子们挡住了风雨,在屋檐下还有一群穿着更差,或者是光着脚的孩子,因他们不是渭南的孩子,也不像其他的关中孩子那样有粮食交束脩。
他们是因齐地的干旱,跟随着家里人逃荒到关中的。
其实秦廷在齐地闹旱情的第一时间就给了粮食驰援,可即使是这样也挡不住这些人不远千里,也要来关中定居。
秋雨的雨势越来越大,司马欣带着两人沿着书舍的屋檐而走,学舍的屋檐挨着屋檐,从南到北依次排开,越往街道深处走,学舍的孩子们的年龄也越大,最年长的也有二十岁左右。
司马欣道:“关中的粮食从来不会平白给,每个吃粮食的人,都要劳动。”
“咳咳……”张苍停下脚步,忽然轻咳了两声。
正一边写一边执笔写着记录的程邈问道:“怎么了?”
张苍解释道:“这起初并不是关中的规矩,最初是章邯挖渠时定下的规矩。”
程邈回想道:“当初娄敬向公子扶苏进言,写了一卷书说是请列国豪强与贵族入秦,不过这件事被公子扶苏否了,如今想来公子没让列国的豪强入秦,却让列国的贫民入秦。”
司马欣了然一笑,心领神会道:“章邯将军令人佩服,公子扶苏爱民爱天下,正如墨家的兼爱,可公子扶苏又是严格的,这里的学子都要进行考试,哪怕是旁听的孩子。”
将来,在渭南读书的学子都需要经过考试,准确的来说这是一种考验出师的资格。
能过考试的孩子能够被记录在册,并且将考试结果最好的孩子送入学士府登册在案,这是一种选拔制度,大秦的子民都能够进行考试。
张苍向来是直接参与公子的安排,或许在明年或者是再过两年,为了给秦廷再添人才,会对全天下的人进行一场考试。
正走着一张纸飘到了脚边,程邈低头一看险些踩在这张纸张,而后就有一个十岁左右的孩子,将它捡走。
程邈低声道:“你说公子为何要将学城建设在潼关呢?”
张苍回道:“这里距离东出的函谷关最近。”
当司马欣带着两人进入一处书阁,高耸的书阁像是一座塔,推门而入,入眼的是一个个的学子在此读书,书架高处的书也需要梯子才能取得。
司马欣向两人介绍道:“这里都是印刷的纸书,从敬业县的作坊送来……”
“君丞,大荔县的县令来了。”
见一个小吏来报,司马欣的话语声停下。
程邈先是看了看身侧还在这里瞻望的张苍,又对司马欣道:“我们自己看看就好,郡丞且先去应付。”
司马欣一脸歉意地笑了笑,急匆匆离开去忙公事了。
张苍与程邈走出书阁,刚走出来还回头看了一眼。
在黄河边还有一间小屋,这是当初公子扶苏在修建潼关时建设的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