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珩回来了。
带着平定南疆、吞并岭南的赫赫战功,大军凯旋,直入帝都。
临安城仿佛又活了过来,街上人头攒动,都想瞧瞧这位如今权倾朝野、实际掌控着大宋命运的世子爷。
皇宫里,宋帝赵佶早早就在大殿等着了。
见洛珩一身风尘却难掩锐气地走进来,他几乎是下意识地从龙椅上站了起来,脸上堆满近乎谄媚的笑。
“爱卿!爱卿辛苦了!快,快免礼!”赵佶抢上前两步,虚扶一下,“南疆平定,岭南归附,此乃不世之功!朕……朕心甚慰!甚慰啊!”
洛珩随意拱了拱手,算是行过礼,目光扫过空荡的大殿,语气平淡:“托陛下洪福,侥幸成功罢了。”
“哎,哪里是侥幸,全赖爱卿文武双全,用兵如神!”赵佶搓着手,陪着笑,“爱卿此番劳苦功高,朕定要重重封赏!重重封赏!”
洛珩扯了扯嘴角,没接封赏的话茬,自顾自走到一旁铺着巨大舆图的桌案前。
赵佶赶紧跟过去,像个听候吩咐的内侍。
洛珩的手指在舆图上缓缓划过,划过那些刚刚臣服、插上汉王军旗帜的广袤土地。
“陛下,”他开口,声音不大,却让赵佶心头一紧,“南边是打下来了,人也暂时服了。但这些人,多是见风使舵的墙头草。今日我能压服他们,是靠着刀快兵强。可日后呢?难保不会有人心存侥幸,暗中勾结,再生事端。”
赵佶愣愣地点头:“爱卿所言极是,那……那该如何是好?”
洛珩转头看他,眼神里没什么温度:“隐患,还是尽早掐灭为好。请陛下即刻下诏,以庆贺南疆平定、论功行赏为由,将各地主要将领、尤其是那些新归附的刺儿头,全部召回帝都。就说……要举行封爵大典,给他们加官进爵。”
赵佶眨眨眼,有点没明白:“召……召回帝都?加官进爵?爱卿,这……这不是……”
“把他们放在地方,手里有兵有地盘,终归是祸害。”洛珩语气淡漠,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把他们弄到帝都来,放在眼皮子底下,才好……说道说道。是龙,得盘着;是虎,得卧着。”
赵佶看着洛珩那双深不见底的眼睛,忽然打了个寒颤,瞬间明白了“说道说道”是什么意思。
他脸色白了白,嘴唇哆嗦了一下,却不敢有丝毫反对,连忙点头:“好,好!就依爱卿所言!朕这就下诏!这就下诏!”
诏书很快就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发了出去。
内容写得那叫一个漂亮,什么“仰赖诸将用命,南疆始平”,什么“功在社稷,岂可不赏”,什么“特邀诸位功臣还朝,共襄盛典,大加封赏”,字里行间充满了喜悦和慷慨。
各地将领接到诏书,大部分都松了口气,甚至喜形于色。
仗打完了,该论功行赏了!尤其是那些刚投降不久的,本来还提着心,生怕洛珩秋后算账,没想到居然还有封赏?看来这位世子爷还是讲道理的嘛!
至于只召将领入京,并未要求带大军同行?这很正常啊,封赏嘛,当然是主帅和高级将领去领赏,难道还带着几万大军去帝都蹭饭不成?
没人怀疑这里面有什么问题。甚至不少人开始憧憬着到了帝都,能得个什么爵位,捞个什么肥差。
数日后,各地有头有脸的将领,能来的几乎都来了,齐聚帝都。
临安城一下子多了许多身着戎装、趾高气扬的武夫。
驿馆住得满满当当,酒楼茶肆也天天爆满,都在议论这次能得什么赏赐,气氛热烈得很。
等了几天,封爵大典的消息没等来,却等来了宫里的一次夜宴邀请。
邀请很突然,说是陛下和世子体恤诸位将军旅途劳顿,特设私宴,先小范围一叙,大典后续再办。
虽然有点奇怪,但没人多想。皇帝和实际掌控者亲自设宴款待,这是多大的面子?说不定是提前透透风,看看给什么赏赐呢!
于是,当晚,被点名的几十名核心将领,一个个穿戴整齐,兴致勃勃地入了宫。
宴设在一处偏殿,不算特别大,但布置得精致。灯火通明,桌上美酒佳肴琳琅满目。
宋帝赵佶坐在主位,脸上挂着有点僵硬的笑。
洛珩就坐在他左下首第一个位置,一身玄色常服,正慢悠悠地剥着一颗葡萄,看不出什么表情。
将领们按职位高低坐下,互相寒暄着,气氛开始还挺热络。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
大家喝得脸上红扑扑的,话也多了起来。
就在这时,洛珩放下了手里的酒杯。
很轻的一个动作,但不知怎么,整个大殿好像突然就安静了不少,所有人的目光下意识地都看向了他。
洛珩拿起旁边温着的毛巾,擦了擦手,目光缓缓扫过在场每一个将领的脸。
被他目光扫到的人,心里都没来由地一紧,酒意都醒了几分。
“诸位,”洛珩开口了,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朵里,“这酒,还行吗?”
众人一愣,连忙附和:“好酒!自然是好酒!”
“陛下和世子赐宴,是我等的荣幸!”
洛珩点点头,像是很满意:“酒是好酒。不过,喝这顿酒,不容易啊。”
他身体微微前倾,手肘撑在桌上,目光变得有些沉:“南边这一仗,打得很惨烈。死了很多人。在座的诸位,有的是从一开始就跟着我洛珩浴血拼杀的兄弟,有的是中途弃暗投明、立下大功的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