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油腻书库>穿越历史>徐吉标传> 第十章:程明远侠肝义胆 路见不平显身手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十章:程明远侠肝义胆 路见不平显身手(1 / 2)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间,程明远已年满17岁。在李林山一带,他以敢作敢当的行事风格、同情穷人的善良品性以及好打抱不平的侠义心肠,赢得了不少人的赞誉,小有名气。

民国八年三月十五日,程明远的父亲程振传在雷麻店街上偶然邂逅了老友赵宜庆——一位经验丰富的木匠师傅。赵师傅热情地邀请程振传到杨家甲家喝茶,在肥西当地,这其实就是一起吃早饭的说法。两人围坐桌旁,边吃边谈,相谈甚欢,十分投机。

交谈间,程振传开口询问:“赵师傅,不知您现在可还收徒弟?”赵宜庆轻呷一口茶,缓缓说道:“不瞒你说,目前我是带着两个徒弟。一个是我家大儿子赵贤发,这孩子为人忠厚老实,踏实肯干;可另一个姓刘的徒弟,为人刁钻古怪,怎么看都不像是能安心修手艺的料子。”说着,赵师傅不禁连连摇头叹气。

程振传听闻,紧接着说道:“赵师傅,要是您不嫌弃,我想让明远跟着您学手艺。”赵宜庆思索片刻后回应:“二爷既然都开口了,我自是不好推辞。只是我担心日后你家孩子吃不了这苦,不是这块料。”程振传赶忙说道:“赵师傅,您尽管放心。知子莫若父,我这儿子虽然平日里性子好斗了些,但为人十分大方,心地善良。只要赵师傅您肯悉心教导,他要是学不出个名堂,日后哪怕去讨饭叫街,也绝怪不到您头上。只能怪我这个当父亲的教子无方。”

赵师傅家原本住在雷麻店湾塘,后来搬到罗坝子,还在雷麻店街上开了一家邪木行(棺材店:),他家屋内宽敞,赵师傅凭借木匠手艺营生多年,虽说不愁吃穿,但毕竟身为手艺人,想要发大财也并非易事。就这样,程明远迎来了人生的一个新契机,即将在赵师傅门下开启木匠学艺生涯,命运的齿轮也自此开始缓缓转动。

第二天,晨曦初露,程振传便带着儿子程明远,怀着满心的期待与郑重,来到了赵家。踏入赵家的正屋,一股古朴庄重的气息扑面而来。中堂的香案上,程振传神情肃穆地点燃了三炷香,袅袅青烟缓缓升腾,仿佛承载着对程明远学艺之路的殷切期望。

赵师傅身着朴素却整洁的衣衫,端坐在上沿正位,神情和蔼中带着一丝威严。程明远在父亲的示意下,缓缓走到赵师傅面前,双膝跪地,恭恭敬敬地磕了三个响头。这三个响头,不仅是对赵师傅的敬重,更是程明远对自己未来选择的坚定承诺。

赵师傅赶忙起身,快步走到程明远身旁,将他轻轻扶起,目光温和且充满期许地说道:“孩子,人活在世上,谁都免不了吃苦。木匠这行,虽说不算最苦,但要想稳稳当当地端起这碗饭,就得明白先苦后甜的道理。只有耐得住学艺的艰辛,才能收获技艺精湛后的甘甜。”

说罢,赵师傅转身,将站在一旁的两位师兄介绍给程明远。赵贤发面带憨厚的笑容,眼神中透着友善与欢迎;而另一位姓刘的师兄,表情虽略显冷淡,但也微微点了点头。

从这一刻起,程明远正式与木匠这门手艺结下了不解之缘。那袅袅升腾的青烟,仿佛是他学艺之路的起点,在赵师傅的引领下,在师兄们或热情或冷淡的陪伴中,程明远即将踏上一段充满挑战与希望的旅程,去磨砺技艺,去领悟生活,用双手雕琢出属于自己的未来。

在赵师傅家,木匠活犹如一条源源不断的溪流,永远干不完。打家具、盖房子、做棺材,每一项都细致繁琐,丝毫容不得马虎。不仅如此,还常常需要上户做门活,师徒几人常常早出晚归,奔波在十里八乡。而徒弟们的吃住都在师傅家,大家一同劳作,一同生活,宛如一家人。

程明远初入木匠行,最先跟着大师兄学习拉大锯。由于赵贤发和刘师兄入门在先,程明远只能负责带下锯。带下锯可不是件轻松的活儿,其中一项艰难之处便是要单腿跪地。长时间保持这个姿势,膝盖常常被磨得生疼,但陈明远从不喊累。那时候,所有的木料搬运全靠人力,每一块沉重的木头都需要他们用肩膀扛起,用汗水浇灌。

赵师傅深知这门手艺的艰辛与门道,常常语重心长地提醒徒弟们:“拉锯要稳,墨斗打眼更是关键,稍有差池,整个活儿就毁了。”在锯、切、刨等各项技艺的学习中,程明远展现出了过人的灵动。师傅和师兄们稍加点拨,他便能心领神会,一点即通。

时光匆匆,半年时间转瞬即逝。此时的程明远,在木匠技艺上已有了质的飞跃。不论是打眼的精准度,梳笋的契合度,还是执缝的严密度,都做得有模有样,令两位大师兄不禁为之惊叹。他的努力与天赋,让他在木匠这条道路上稳步前行,也让众人看到了他未来在这门手艺上的无限可能。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